碧桂园新舵手杨惠妍发起了接班后的第一笔大捐赠。

价值64亿港元的捐赠

7月30日晚间,碧桂园服务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董事会主席杨惠妍向国强公益基金会(香港)捐赠6.75亿股作慈善用途,上述捐赠股份占该公司已发行股份约20%。按7月28日总市值322.14亿港元折算,对应价值约为64.43亿港元。

捐赠完成后,杨惠妍将直接和间接拥有公司5.44亿股,占公司已发行股份约16.12%。

从持股比例上看,捐赠完成后国强公益基金会(香港)将成为碧桂园服务最大股东,但这并不影响杨惠妍的实控权,公告透露国强公益基金会(香港)向捐赠人作出不可撤回及无条件承诺,其将在十年内持有捐赠股份,并委托杨惠妍或其指定人士代表基金会行使捐赠股份的投票权。这也意味着,手持16.12%股权的杨惠妍依然保留了36.12%的投票权。

由于杨惠妍总投票权仍超30%,其已获得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企业融资部执行董事的裁定,杨惠妍、杨子莹(国强公益基金会(香港)创始成员)或该基金会均不会因捐赠而促发对碧桂园服务的强制全面要约收购义务。

对于这笔捐赠股份的用途,公告表示将支持香港及粤港澳大湾区科学、教育文化、健康及青少年成长,资助弱势群体、赈灾以及内地乡村振兴等公益事业。

两大疑问

捐赠的消息引发了市场大量关注,肯定善举之外,也不乏猜测和疑惑。

这场股权捐赠最大声量的疑问来自当下碧桂园的处境和受让主体背景。

作为屈指可数尚未“暴雷”的民营房企,当前碧桂园也在“负重前行”。这是2021年来的行业常态,房企不仅要对抗市场压力,还要抵御各类传言的冲击,下行阶段任何流言蜚语都极易被放大,信心脆弱,韧性也不再。

碧桂园受传言困扰的7月正是房企偿债的最高峰。

2023年房地产行业国内外债券到期规模合计9580亿元,逼近万亿大关,其中7月和9月的偿债分别达1062亿元、938亿元,为两大高峰。

新债的发行显然不足以支撑偿债端需求,上半年地产债的发行2064.2亿元,同比仍在下降,6月发行规模为244.6亿元,已连续两个月同比大幅负增长。

更让房企被动的是,整个7月楼市延续探底行情,百强房企业绩规模创近年新低,单月业绩同环比双双大幅下降,环比下降33.5%,同比减少33.1%。克而瑞数据显示,百强房企中36家同比降幅超过50%,占比近4成。

销售端和融资端压力双双凸显,房企处境可想而知。

这是碧桂园当前的真实处境。此时,控股股东个人一笔价值几十亿的捐赠就显得格外醒目。

并非临时起意

这种与当下现状的反差和对比,很难不引发猜测与遐想。

某种程度上,它显得有悖常理,自身无比艰难的情况下还要掏出家底来助人。

然而据《国际金融报》记者了解,这并非一场临时起意的捐赠。

知名媒体人、与碧桂园创始人杨国强颇有私交的聂晓阳在公告第二天发文称,捐赠一事早在去年4月即经杨国强、杨惠妍父女及家族讨论谋划,但由于境外股权捐赠的相关法律规定,最终手续经一年多努力直至今年7月才得以完善。聂晓阳透露,这场捐赠的目的是以稳定的股息分红方式为杨氏的公益事业奠定更加牢固的基础。

这一说法得到了佐证。

记者从国强公益基金会(香港)处相关人员处了解到,去年初杨惠妍便开始谋划拟捐赠其持有的碧桂园服务的部分股份,甚至成立了项目组以推进具体事宜,由于流程较为复杂,历时一年多才落地。

因此,当下时点只是经历了漫长过程的捐赠落地,并非发起。

过去一年里多地产行业和身处其中的房企都遭遇巨变,将这一行为放在当下或难理解,但如果把时间轴拉长,将这场捐赠放到杨国强、杨惠妍父女长达26年、累计105亿元的公益长跑里,一切显得水到渠成。

“曲线”捐赠

受让主体背景是市场另一个关注所在。

此前碧桂园慈善事业主体是“广东省国强公益基金会”,它是杨国强于2013年创立的非公募基金会,基金会陆续创办了3所公益学校,包括全免费、全寄宿,面向全国招收家庭困难学子,高考升学率100%的国华纪念中学;建校9年、累计投入超10亿元招收培养3500余名贫困学子的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建在西北高原,要“从根子深处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的临夏国强职业技术学校。

此外,广东国强公益基金会还设立仲明大学生助学金、惠妍教育助学基金、国华杰出学者奖等82个专项基金,在公益领域广东国强公益基金会一直是投入大帮扶多的存在。成立至今,基金会帮扶全国16省57个县,累计捐赠105亿元,帮扶助力超过1142万人。

让市场意外的是此次受让主体并非广东国强公益基金会,而是国强公益基金会(香港)有限公司。天眼查显示,国强公益基金会(香港)有限公司于6月13日在香港注册,创始成员为杨惠妍的妹妹杨子莹。

当外界都将碧桂园的公益事业与广东国强公益基金会划上等号时,这个成立不足两个月的受让主体自然引发了猜测。

实际上,新的受让主体并非碧桂园主动设置,而是一场“曲线”捐赠。

记者求证了解到,去年初这场捐助被提上内部日程,后因为涉及香港上市公司股权捐赠至境内,操作上存在障碍,目前没有公开的中国境内基金会、慈善组织接受境外股权捐赠的案例,也没有可借鉴的实施路径。去年3月碧桂园方面为此成立项目组,专项负责在香港成立独立的公益基金会,将股权捐赠至此基金会的相关事宜。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国强公益基金会(香港)有限公司在今年6月注册成立,具备了合法接受捐赠主体资格,资格有了后,杨惠妍便实施股权捐赠。

上海一家公益基金会负责人对记者表示,虽然广东国强公益基金会和国强公益基金会(香港)是两个具有独立法人主体的慈善机构,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非政府组织境内活动管理法》和《香港税务条例》,香港基金会的资金可以依法捐赠给境内的基金会,用于实施境内公益慈善项目,因此国强公益基金会(香港)接受捐赠后既能支持香港本地公益慈善事业,又能支持内地慈善公益事业发展。“路径打通后,两边完全可以协同公益事业”。

记者了解到,成立不久的国强公益基金会(香港)近来已与香港大学、相关社会团体等进行了交流,下一步将率先支持香港科创事业发展、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学习交流等。

让基金会造血

由于受让方将在十年内持有上述股份,不会进行交易,因此市场有声音形容“看起来像一张空头支票”。

实际上,这场捐赠对于国强公益基金会(香港)和碧桂园服务都有着不小的意义。

物企对资本市场的吸引,除了稳定的业绩增长外,还有高额派息。

去年,派息总额前三的物企分别为碧桂园服务、华润万象生活及融创服务,对应派息12.55亿元、7.11亿元、4.19亿元。其中碧桂园服务除了每股0.144元末期股息外,还派发了每股0.2281元的特别股息,股息总额达12.55亿元。如果以此次捐赠的20%股权计算,受让方能获得2.51亿元分红。

对于非盈利性质的公益基金会而言,这样稳定且可持续的分红,无疑让其获得了造血能力。

此外,在多名行业人士看来,杨惠妍捐赠股份除了支持公益,还是在向外证明碧桂园服务的“独立性”。

地产的下行效应,已不可避免照进了物管领域,物企们正努力走出一条更独立更稳健的道路,以此降低企业自身发展的不确定性,重拾行业信心。

2022年年报显示,碧桂园服务的物管收入中独立第三方贡献占比首次超过关联方,上升至58.2%。

杨惠妍捐赠20%股权后,碧桂园服务的第一大股东将变为国强公益基金会(香港),继业务之后公司股权也将实现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