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独立 穿透

起跳之前先深蹲

作者:何乐怡

编辑:李静

风品:沈禾 车一

来源:首财——首条财经研究院

上会在即,又现主动撤单。

2023年6月2日,硅动力向上交所提交申请,主动终止了科创板IPO。要知道,5月26日,公司更新招股书上会稿,原计划6月5日首发上会。

临时生变,硅动力在“踌躇”什么?

1

年度季度营利双滑、存货大增

公开资料显示,硅动力从事以AC-DC芯片和DC-DC芯片为主的高性能电源管理集成电路的研发、测试和销售,这种芯片主要应用于手机快速充电器、机顶盒/路由器的适配器等。与下游的消费电子、网络通信、智能家居等产业息息相关。

半导体行业,受周期影响较大。2020年、2021年的缺芯潮历历在目,带火了一众从业者。然2022年节奏开始转变,行情不再甚至急转直下出现“砍单潮”。

聚焦硅动力,业绩变化即是一个折射。2020年至2022年营收为 1.14亿元、2.42亿元和2.05亿元,归属净利1350万元、5563万元、3060万元。

2022年,营收下降15.63%、净利下降44.99%。

在行业景气周期,硅动力AC-DC芯片量价齐升。2019年、2020年、2021年销量分别为1.33亿颗、1.70亿颗和2.85亿颗;销售单价为0.53元/颗、0.56元/颗和0.75元/颗。

而2022年,销售单价0.77元/颗,销量则下降至2.27亿颗。

虽然单价提升,可综合毛利率由38.30%缩至 31.31%,下滑近7个百分点,净利率也从2021年的22.94%降低到2022年的14.96%。

另一厢,公司存货金额从2020年的2310万元增至2022年的5686万元,增长了一倍还多。2022年硅动力对存货进行了计提,其中原材料计提206.40万元,产成品计提了288.27万元,合计计提494.67万元。

对此,硅动力表示,2020下半年以来,随着疫情逐步控制,下游工厂复工复产使得市场需求回暖,叠加2021年缺芯潮影响,发行人所处下游市场景气度较高,使得2020年末、2021年末以及2022年3月末公司存货的订单覆盖率相对较高。2022年10月末,受下游客户需求预期影响,公司存货订单覆盖率有所下滑。

考量在于,进入2023年,情况依然没好起来。一季度营收 3,796.34 万元,同比下滑27.01%,归母净利和扣非后净利为26.07万元和1.7万元,同比下降97.25%和99.76%;综合毛利率28.21%,同比下滑5个百分点。

同时,公司预计2023年上半年营收约9,000万元至11,000万元,同比变动约-11.24%至8.48%;预计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约200万元至1,000万元,同比变动约-87.41%至-37.04%;预计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175万元至800万元,同比变动约-87.81%至-26.66%。

众所周知,创新性、成长性是科创板强调的两个属性。

年度季度营利持续双滑,未来盈利能力堪忧,自然不是加分项。

招股书风险项亦坦言,未来若出现市场环境变化、产品竞争力下降等导致销售数量、价格下降,或发生上游产能供应紧张、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导致采购成本上升,或因收入结构变动导致高毛利率产品收入占比下降,公司将面临业绩无法保持高增。

2

研发费用率低于行业均值

科创含金量多少

据价值线传媒,对于此次撤单,接近硅动力的人士透露,公司主要出于短期内业绩情况、同行业公司资本市场表现等方面的考量。

孰是孰非,不做评价,留给时间作答。

一定意义上说,寒冬也是一颗试金石。下行业绩不能只怪“周期”与大环境,打铁还需自身硬,能否提升自我发展韧性、综合抗风险力,或才是硅动力真正价值看点所在,也是其卷土重来、终达IPO夙愿的不二法门。

深入一度审视,硅动力的“科创”属性,遭到一些舆论质疑。

在两次问询中,交易所都要求公司按照下游应用领域、细分产品类别,甚至详细到要按照功率进行分段披露。

“执着”背后,本质是对硅动力科创能力的考量。招股书表示,高效率低功耗、大功率小体积是充电设备的发展趋势。

那么,硅动力自身做得如何呢?

报告期内,其产品重心更多是从“15W以内”提升至“20W”。

考量在于,当下快充已越来越快,数值上已达到60w甚至卷性能的厂商已把性能提升到100w。而硅动力多数产品在30w以下徘徊,产品对应功率段目前仅覆盖65W及以下功率,且在主要第三方充电器品牌厂商中仅进入30W及以下功率段。

这与公司“AC-DC 芯片在快充领域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表述是否吻合呢?竞争优势到底咋样?

说千道万,不如白银一片。2020年至2022 年,公司研发费为1321.58万元、1808.64万元和2526.22万元,占各期营业收入的比例为11.55%、7.46%和12.35%。而同业均值分别为 14.68%、12.32%、20.44%。

以2022年为例,芯朋微、必易微、英集芯、南芯科技研发费均在亿元以上,硅动力三年研发之和都不及上述企业一年投入。且研发费用率分别为26.28%、21.92%、19.26%、14.32%,均高于硅动力。

截至2022年末,硅动力员工总数为131人,研发人员仅58人,占员工总数比44.27%。而芯朋微、必易微、英集芯的研发人员为238人、229人、336人,占比均在70%以上。

目前,硅动力拥有69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20项,无论专利量还是发明专利量,均不及同行业主要企业。

3

警惕集中依赖隐忧

经销商实控人为前员工

对于研发投入低于同业可比公司,硅动力认为主因是公司业务集中于电源管理芯片领域中的 AC-DC 芯片、DC-DC 芯片。而同业可比公司业务范围较广,多业务线的产品研发所需投入相对较高所致。

所言不虚,但业务聚焦带来的单一集中依赖隐忧,同样不可不察。

报告期内,硅动力大约九成营收依赖AC-DC 芯片和 DC-DC 芯片两类产品。其中AC-DC 芯片贡献了85%左右利润。

深入销售模式,硅动力采用经销为主、直销为辅。报告期内,其个别经销商实控人为硅动力前员工,且销售单价低于第三方。

如深圳市盛茂特电子有限公司和深圳市腾得电子有限公司的实控人为硅动力前员工陈器。报告期内,公司向盛茂特销售产品的单价为0.87元/颗,向第三方销售同型号产品的单价为0.92元/颗。是否公允呢?

大客户也有考量因素,如深圳市新双华兴电子有限公司(简称“新双华兴”)2022年成为硅动力前五大客户。

公开资料显示,郭志勇持有新双华兴93.75%股份,并担任执行董事兼总经理。而郭志勇还持有无锡丹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丹辰智能”)2%股份,并担任丹辰智能董事一职。

据招股书,丹辰智能曾系硅动力与实控人黄飞明共同投资企业,2015年12月硅动力入股丹辰智能,2022年3月退出;2015年8月,黄飞明入股丹辰智能,当前仍持53.25%股权,且担任丹辰智能董事长。

据第二轮问询函显示,早在2010年,硅动力与新双华兴合作便开始了。报告期内,两者销售金额为214.33万元、967.23万元、1,008.28万元。

一番梳理可见,硅动力槽点疑点不算少。而全面注册制下,对上市企业质量成色反而有所提升,尤其是科创板对企业的科技含量、成长性要求提高。这从被否及主动撤单企业增多中可见端倪。

价值投资是王道,起跳之前先深蹲。单此从看,硅动力也非完全坏事。练一段时间内功、打磨好价值底盘,卷土重来也未可知。

本文为首财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