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审计委员会主任习近平5月23日下午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会议要求,聚焦实体经济发展,加大对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助企纾困政策落实情况的审计力度,推动落实好“两个毫不动摇”。

加大对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情况的审计力度,这在以往极少提及,一般情况下,都是由金融监管部门负责,调查了解和检查落实金融企业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情况,并对不按规定使用信贷资金、违规发放信贷资金的金融机构进行象征性的处罚。实际结果,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并没有达到决策层所要求的。特别是前些年出台的定向降准、定向降息等政策,也在金融部门的各种手段中没有得到很好落实。中央反复强调要畅通、打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说到底,就是针对定向降准等政策没有落实到位提出的。

事实也证明,单纯依靠金融监管部门来监督金融机构落实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微企业政策,效果不会太好。因为,金融监管部门与金融企业之间,说到底就是左手与右手的关系,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监督与被监督。尤其在政策的执行上,两者是利益共同体。防范金融风险,是金融监管机构对金融企业提出的最高要求,也是最明确、最严厉要求,而金融企业面对金融监督的持续从严,将实体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放在非重点支持方面,也是能够找到最合适的理由的,如抵押、担保措施不够,财务制度不健全,服务成本高等,都足以将多数小微企业排除在外,且金融监管机构无话可说。如此一来,监管机构与金融企业之间的监督和被监督关系也就比较模糊,很难产生良性效果了。

由审计机关来对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情况进行审计,就是真正的“第三方立场”,可以真正比较“超脱”地对政策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即便不可能将存在的问题全部解决,至少能够把存在的问题都找出来,把问题的根源挖出来,从而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与举措,避免同一问题反复出现,各种措施也是不痛不痒。有些确实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先放一放,应当解决的问题,则必须立即解决,而不是循环发生。

很显然,对审计介入到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情况的工作中来,对金融企业来说,应当是一种压力,而且是比较大的压力。因为,自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到现在,已经15年时间,期间,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措施。如果这些政策措施都能不打折扣落实到位,不出现扭曲甚至肢解现象,实体经济的资金矛盾早就应当得到较好化解,为什么仍然矛盾重重、困难多多,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资金问题更是十分严重。很重要的一点,还是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该落实到实体经济领域的信贷资金、优惠政策等,通过其他渠道、其他手段、其他方式截留、挪用了,其中,有直接“对抗”政策,不按要求投放资金的,也有采用前手给、后手抽的方式扭曲政策的。

不管是直接“对抗”还是扭曲政策,都是不认真执行政策,都是影响政策落实效率的行为,必须认真调查、严格检查。对金融监管部门来说,也曾依据职能,做过大量工作,但是,效果不是最好,效率也不是很高,政策出台后,问题依然重复出现,因此,必须用新的手段和办法,解决这些老问题。加强审计监督,无疑是比较有效的办法与手段,也是能够立刻见效的举措。

对审计机关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压力。一方面,来自于审计力量的配备,是否有足够的审计力量完成此项任务。同时,参加审计的人员是否具备揭开问题盖子的能力和素质;另一方面,压力来自于金融机构,包括金融监管机构和金融企业。要知道,一旦把问题全部找出来,应当不会小,涉及的金融机构、金融管理人员会相当多,如何处理,确实是一个问题,也是巨大的压力。

但是,不管压力有多大,问题不能不解决,中央对审计机关的要求不能不落实。也就是说,按照审计委会议要求,审计机关必须尽快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情况进行审计,且必须真审计,而不能走过场,它对于中央制定下一步的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政策、金融纾困解忧措施十分重要,对实体经济走出困境十分重要,对企业创业创新十分重要,对稳定就业也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