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拆”字成了卖方行业的一大关键词。

  前不久,海通国际手动拆了一辆价值近十万元的比亚迪“元”,并撰写了一份长达87页的研究报告;“券商一哥”中信证券拆了一辆特斯拉Model 3,并发布了一篇长达94页的特斯拉系列研究专题报告,令网友直呼“硬核”。

  继海通、中信拆车研报出圈后,近日中信证券又拆了5款激光雷达,发布了一篇《从拆解五款激光雷达看智能驾驶投资机遇》研究报告,再度引发市场热议。

  有投资者质疑称:“军工行业分析师是不是也可以拆拆实物,白酒研究员是不是也可以自己酿白酒啊,建筑研究员是不是也可以自己建一套房啊”。那么此番中信证券拆出了些什么秘密?其中的投资机会是否真有那么高?

  券商一哥拆解激光雷达

  中信证券这份《从拆解五款激光雷达看智能驾驶投资机遇》报告长达50页,其中详细描述了激光雷达产业的前景。

  研报指出,激光雷达行业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目前已有26个新定点,超过2018年-2021年总和,行业投资窗口期已到。

  详细拆解后,中信证券认为,激光雷达的门槛较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车规壁垒,激光雷达是一款“机械+光学+电子”产品,车规难度高,上车周期长;

  第二是算法壁垒,由于激光雷达光学路径设计非标,使得算法和整机必须是解耦的关系,而不是像摄像头模组一样软硬件解耦,从而有更高的毛利率;

  第三是芯片壁垒,为了降本、提升性能,头部激光雷达公司正在将TIA、ADC、FPGA、DSP集成到一个SOC里,通过芯片化进一步提升行业门槛。

  因此该机构认为激光雷达产业链最具投资价值的是整机。虽然当前入局厂商众多,最终会有较高的集中度和毛利率。

  在产业链的投资价值则体现在发射芯片、接收端、校准端、TEC、扫描端五方面。

  各路券商争先推荐激光雷达

  事实上,中信证券并不是第一个“拆”激光雷达的券商。不久前,就有民生证券分析师直播拆激光雷达。

  此外,还有不少国盛证券、华创证券、天风证券、华西证券、海通证券等多家券商对激光雷达颇为关注,进行了推荐。

  早在去年3月,中金公司就曾发布车载激光雷达相关研报。据这份研报介绍,激光雷达是由光机器件、无源光器件、有源光器件、光电器件等不同零部件组成的复杂系统。

  与其他雷达相比,激光雷达探测角度更广,障碍物识别能力也较强。因此激光雷达被誉为自动驾驶的“眼睛”。

  兴业证券研报称,2022年将是激光雷达大面积上市的“元年”,小鹏、蔚来、理想、智己等企业均会推出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预计2023年起,车载激光雷达赛道将进入持续高速成长期。

  不过,对激光雷达的发展,业内人士指出,激光雷达太贵,而且功能也相对有局限性。其实激光雷达是已经讨论了好几年的东西了,到现在路线还没确定。

  写研报真需要拆?

  实际上,万物皆可“拆”背后反映出券商的日子不好过,同质化的研究报告层出不穷。

  据不完全统计,券商分析师每年撰写的研究报告在20万份左右,平均每天有数百份的研究报告出炉,大部分报告均处于无人问津状态。

  更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许多券商所发布的研报准确率越来越不靠谱,“闭门造车”或“纸上谈兵”逐渐成为常态,这样的研报不仅可信度不高,也会让投资者损失惨重。

  因此近年来的券商研报一直因“重服务、轻研究”的风气遭人诟病,甚至还有投资者将券商研报当做“反向指标”。

  在如此大背景下,券商“拆解”写研报确实值得赞赏,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特定行业的产品进行拆解或者亲身体验,给人的感觉是会相对客观,更容易让投资者接受。

  此前就有新财富分析师表示,卖方市场必须摒弃过度追求数量甚至博取眼球的市场行为,采用严谨的研究方法和分析逻辑,在报告的前瞻深度上、专业质量上做文章,靠逻辑和数据信息说话。

  但拆解的成本不低,并不是一直能推行。一辆新能源车要几十万,加上数月的时间成本,对任何一家券商而言压力都不小。不然,若是研究航空航天领域,岂不是要拆一架C919或者一架火箭?

  同时,也不排除券商拆车、拆雷达等行为是制造噱头,带有一定的营销成分在内。当“拆解”类研报成为常态后,这类硬核研究不再稀缺,也就是券商研究质量真正质变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