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季净利预增超50%中国人寿做对了什么?
金融强,百业兴。
作者:可乐
编辑:张戈
风品:俊逸
来源:首财——首条财经研究院
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时间会给它想要的一切。
10月19日晚,中国人寿发布前三季度业绩预增公告,预计前三季归母净利1567.85 亿元到1776.89 亿元,同比增长约50%到70%;扣非净利1570.11亿元到1779.46 亿元,同比增长约50%到 70%。
大象起舞背后,得益于企业积极革新、洞察市场、前瞻布局:一方面聚焦价值创造与效益提升,持续深化资负联动,深推产品和业务多元;一方面坚持服务实体经济,践行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稳健投资理念,稳健开展跨周期投资布局;同时,把握市场机会坚决加大权益投资力度,前瞻布局新质生产力相关领域,从而资产结构优化与投资收益双丰收。
从战略定力到战术执行力,从业务根基到投资视野,中国人寿持续筑牢行业头雁地位。到底作对了什么、还有无短板隐忧呢?
1
三架马车齐驱
打造转型升级范本
大海航行靠指引。锚定简单、正确、有效的战略,往往会让企业事半功倍、最终蝶变。作为国内寿险市场的引领者,中国人寿始终聚焦主责主业,加大服务国家战略力度,倾力守护和保障社会民生。
2025上半年,公司围绕"消费者主权"理念,持续推进产品供给在形态、期限与成本上的多元化布局。
在商业养老保险领域,迎合备老人群与老年人群的差异化需求,不断丰富商业年金产品体系;健康保险方面,创新推出个人长期失能收入损失保险等特色产品,并将创新药械纳入保障范围;普惠保险领域,聚焦新市民、老年人、小微企业等重点群体,创新开发老年专属旅游意外险、家政人员意外疾病险等个性化产品,上半年中国人寿共推出超80款新产品,提升了保险服务的覆盖面和可得性。
渠道建设方面,中国人寿已构建起差异化定位、协同发展的多元渠道体系。截至2025上半年末,总销售人力达64.1万人,销售队伍规模保持领先。个险渠道在“客资建队伍”理念下,坚持"专业化+职业化"方向,上半年销售人力稳定在59.2万人,营销队伍规模37.6万人,收展队伍规模21.6万人,队伍优增优育取得实效,优增人力同比提升27.6%。
细分而言,银保渠道深化"规模与价值并进"战略,合作银行量破百家,上半年总保费同比大增45.7%,新单保费同比飙升111.1%,客户经理人均产能大提51.8%。
团险渠道则突出"服务实体经济+普惠保险"定位,上半年保费144.37亿元,人均产能同比增长6.7%;互联网渠道保费达704.86亿元,成为业务增长的重要补充。整体看,各渠道齐头并进,保持差异化的同时积极推动融合发展,实现了"1+1>2"的协同效应。
科技赋能方面,中国人寿积极推进数智化转型。以寿险APP为核心,构建多维数字化运营服务矩阵,将科技赋能转化为优质服务体验。上半年,公司赔付人次超4800万,赔付支出达1609亿元。其中,健康保险责任赔付支出超340亿元。
据中国人寿副总裁阮琦透露,公司数字化转型分两层面推进:一是转方式;二是转模式。前者是用数字移动技术赋能线下队伍,并改变销售和服务模式,重点在流程的优化跟效能的提升,但并没对原有的业务模式做根本性的变化,目的是稳住规模基本盘。“转模式”则是根本上转变业务模式,布局第二增长曲线,完全建立在数字化生态上,目前来看,这项创新性的工作成效明显,新模式产生的保费已远超年初对互联网渠道所设定的全年预算。
得益于上述系统化的业务转型革新,中国人寿主要经营指标再创佳绩:上半年总保费5250.88亿元,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同比增长7.3%。首年期交保费812.49亿元,稳居行业榜首。其中,十年期及以上首年期交保费303.05亿元,占比37.30%。
个险渠道总保费4004.48亿元,同比增长2.6%。其中,续期保费3265.63亿元,同比增长10.4%。且个险渠道十年期及以上首年期交保费达302.80亿元,占比超45%,分红险占首年期交保费比重超50%,成为新单保费的重要支撑。个险渠道新业务价值243.37亿元,同比提升9.5%。
一个个飘红数据,意味着中国人寿主责主业坚守迎来收获季。通过产品创新、渠道转型、科技赋能三驾马车,不仅实现了自身发展,还为保险业升级提供了参考范本。
2
负债优化+投资增效
回报底气这样炼成
2025上半年,中国人寿通过多元化均衡发展与产品结构优化,有效降低了负债端的刚性成本,继而为投资策略赢得更灵活的操作空间。
这一成效在核心业务指标上得到体现: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14个月保单持续率达92.1%,同比提升0.6个百分点;新业务价值285.46亿元,同比提升20.3%。
负债成本的优化与业务品质的提升,为投资端加大权益类资产布局奠定了基础,形成了“主业提供优质资金、投资创造稳健回报”的良性循环。
具体来看,资产配置坚持稳健与进取并重的策略。固定收益类资产保持基本稳定,上半年债券配置4.21万亿元,占比59.01%;定期存款4572.34亿元,占比6.42%;债权型金融产品5282.22亿元,占比7.41。同时,中国人寿还积极响应中长期资金入市政策导向,权益资产配置比提升显著。
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股票与基金(不含货币基金)配置比由2024年末的12.18%提至13.60%。其中,股票配置金额达6201.37亿元,占比8.7%;基金配置金额3507.04亿元,占比4.92%。
另据东吴证券研究报告显示,2025上半年,中国人寿股票+基金合计投资规模达9708亿元,较2024上半年增长36%。其中,股票投资6201亿元,增长40%。
投资创新方面,积极参与黄金等创新品种投资,持续拓宽资金运用渠道,增强投资组合的多样性与韧性。从收益构成看,作为核心资金平台的寿险业务仍是绝对主力,贡献596.32亿元,占比94%;健康险、意外险及其他业务合计贡献40.45亿元,占比6%。
得益于上述努力,在低利率市场环境下,中国人寿资产规模与投资收益实现了双增: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总资产达7.29万亿元,投资资产达7.13万亿元,较2024年末分别增长7.7%和7.8%。实现净投资收益960.67亿元,同比增长3.95%,净投资收益率2.78%;总投资收益1275.06亿元,同比增长4.2%,总投资收益率3.29%。
“保险+投资”双轮协同,直接推动业绩全面提升。2025上半年中国人寿总营收2392.35亿元,同比增长2.14%;净利409.31亿元,同比增长6.93%;扣非净利410.08亿元,同比增长6.82%。
能赚钱还懂分享,同期公司推出中期利润分配方案,拟每股派现0.238元,现金股利总额约67.27亿元,占当期净利的16.43%,体现了对投资者的回报诚意。
3
握紧“双镜”
333战略做透战略协同
“双镜效应”告诉我们,企业发展既要有关注当下的"显微镜",也要有展望未来的"望远镜"。前者需企业敏锐洞察市场变化并灵活调整经营策略,后者则指引其明确长期发展方向与实现路径。
2025年1月15日,中国人寿集团召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大会暨2025年工作会议",正式提出"333战略",即着力培育三大新兴增长极,加速建设三大新上市平台,以系统化布局驱动可持续价值创造。
如何实践呢?管理学家伊戈尔·安索夫曾提出协同战略论,即将多元化业务有机联结,实现报酬递增的协同效应。聚集中国人寿,一方面通过与集团成员单位深度协作,构建综合金融生态圈;一方面围绕建立差异化优势、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的战略导向,稳步推进大健康大养老生态建设,持续完善"保险+服务"生态体系,堪称擅用协同战略的高手。
首先看综合金融生态圈,中国人寿充分发挥集团在保险、投资、银行三大板块的协同优势,围绕“一个国寿、一生守护”的经营理念,持续完善综合金融产品服务体系。通过保险协同、保银协同、保投协同等多元模式,为客户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综合金融解决方案。
2025上半年,协同销售财产险公司业务保费达125.84亿元,保单件数同比增长9.5%。报告期内,创新推出“鑫安宝”“鑫骑宝”等寿险、财险综合保障计划,实现“一次录入、一键支付、组合出单、售后协同”的一站式服务体验。还搭建“鑫续宝”“安鑫付”等保银协同服务场景,联合广发银行开展“小小金融家”“广发开放日”等客户经营活动,广发银行代理本公司银保首年期交保费达13.02亿元。
此外,协同销售养老保险子公司业务规模达88.76亿元,并不断深化与资产管理子公司、国寿投资公司的业务合作,推动保投协同向纵深发展。
再看大健康大养老生态建设,中国人寿持续探索创新,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健康养老服务生态。在“保险+健康”领域,公司整合内外部资源,建设健康管理服务生态,上线在线问诊等普惠型服务及VIP增值服务,为客户提供多样化健康管理权益和便捷就医通道。
通过研发推广健康保障与健康管理融合产品,探索健康管理服务在城市定制型商业健康保险项目中的价值提升路径。通过优化服务流程管理和强化数智化支撑,为业务发展注入新动力。
“保险+养老”领域,则秉持“让子女放心、让老人安心”的理念,充分发挥保险资金长期、稳健优势,稳步推进养老服务多元化供给。截至2025上半年,已累计在15个城市布局19个机构养老项目,形成CCRC养老社区、城心养老公寓、康养旅居三大产品线,推出四款“随心居”旅居产品。
行业分析师王婷妍表示,依靠系统化推进生态战略,中国人寿不仅强化了各业务板块间的战略联动,还将生态优势转化为服务客户、赋能主业的核心竞争力。这种"显微镜"与"望远镜"并重的战略思维,使其能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既把握当下机遇,又布局长期风口,为持续创造价值奠定基础,体现了龙头企业的抗风险力和长期韧性。
4
贵在居安思危、夯实合规底盘
不过,金无足赤,企无完企。在持续强化合规经营与风险管控的行业背景下,金融机构的规范运作正受到日益严格的监督。作为行业领军企业,中国人寿在推进战略转型的过程中,亦面临基层机构合规治理的现实挑战。
如10月15日,因“编制或者提供虚假的报告、报表、文件、资料。”,中国人寿衢州分公司及相关责任人被衢州金融监管分局分别罚款25万元、5万元。
10月14日,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普洱分公司及相关分支机构、责任人因“利用保险代理人虚构保险中介业务套取费用;未按照规定使用经备案的保险条款;个人代理人给予投保人合同外利益;编制虚假业务资料。”被普洱金融监管分局处罚。其中,对普洱分公司罚款35万元;对相关分支机构罚款共计20.5万元,对责任人杨兴超、张新福等予以警告并罚款共计9万元。
9月30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鄂州监管分局披露的行政处罚信息显示,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鄂州分公司因财务业务数据不真实、虚构保险中介业务,被罚26万元。
9月25日,中国人寿英德市支公司因个人保险代理人欺骗投保人,被警告并罚款0.5万元。
.....
除了监管实锤,来自消费一线的反馈声音也值关注。浏览黑猫投诉,截至2025年10月24日,中国人寿累计相关投诉6556条。其中涉及虚假销售、保险拒赔等问题的投诉占相当比例。这些质疑声与上述监管问题一道,共同指向公司在销售规范、理赔服务等环节亟待加强品控风控管理。
整体来看,中国人寿正处在一个关键成长周期,多年的战略坚守、自我进化、系统生态搭建,正让其进入收获季,今年以来的业绩连增高增就是例证。不过还是那句话,越是形势大好越要居安思危,尤其在监管趋严、强合规大势下,及时查漏补缺、筑牢风控防线很重要。
擅成长更懂敬畏,期待一个更好的中国人寿向我们走来。
本文为首财原创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 热股榜
-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