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千亿级合作遍地开花,资金从哪来?
OpenAI与博通(AVGO.US)传闻已久的合作终于摆上桌面。
两家公司于10月13日联合官宣了这一合作关系:OpenAI将与博通合作建设10吉瓦定制AI加速器项目,其中OpenAI将负责加速器与系统的设计,而博通则共同参与开发部署。
OpenAI表示,通过自研芯片与系统,其将可把前沿模型与产品研发经验直接植入硬件,释放更高阶的智能能力。在OpenAI自有设施及合作伙伴数据中心部署博通以太网及其他连接解决方案的机架,将可满足全球对AI算力需求激增。
双方已就AI加速器的共同开发与供应达成长期协议,并签署包含AI加速器及博通网络解决方案的机架部署条款清单。博通拟于2026年下半年启动AI加速器及网络系统机架的部署工作,预计于2029年底前完成全部部署。
博通成为最大得益者?
博通致力于设计、开发及供应涵盖半导体、企业软件及安全解决方案的广泛产品,其优势是以定制芯片和以太网技术为基石,通过全栈解决方案绑定头部客户,在AI时代将计算、网络、软件深度整合,也因此成为生成式AI浪潮的最大得益者之一,超大规模云服务商争相采购其企业级定制AI芯片(即XPU)。早前,博通曾在财报会议中确认获得某客户百亿美元订单,引发其股价的大涨,传闻这名客户为OpenAI,但博通高管否认了这一说法。
博通与OpenAI官宣的这项交易并没有公布财务细节,但博通的股价仍大涨9.88%,今年以来的股价累计涨幅高达54.95%,市值突破1.68万亿美元。
OpenAI的摊子越铺越大
自9月下旬以来,OpenAI持续与全球顶尖的科技巨头达成巨额交易。
今年年初,OpenAI与甲骨文(ORCL.US)和软银在特朗普的见证下组建“星际之门”朋友圈,承诺投资5,000亿美元建设10吉瓦算力。今年7月,OpenAI与甲骨文达成协议,将为“星际之门”新增4.5吉瓦算力,双方未来五年合作规模将突破3,000亿美元。而在9月23日,OpenAI与甲骨文和软银共同宣布在“星际之门”计划框架下新增五处美国AI数据中心基地,将与德州的阿比林旗舰基地及CoreWeave(CRWV.US)合作项目发挥协同效应,使“星际之门”计划未来三年的规划容量突破7吉瓦,投资总额超4,000亿美元,并有望赶在2025年底前达成5,000亿美元、10吉瓦总投资承诺的目标。
10月1日,OpenAI与三星和SK海力士建立新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作为OpenAI“星际之门”计划的延伸,三星电子与SK海力士将加速扩产先进存储芯片,目标是实现每月90万片DRAM晶圆的产量,以支撑OpenAI先进AI模型的运行。
不过最受瞩目的,还是OpenAI与当前AI芯片两大供应商的交易。
2025年9月22日,OpenAI宣布与英伟达(NVDA.US)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英伟达向其投资千亿美元,而OpenAI则通过英伟达构建并部署10吉瓦的AI数据中心,为OpenAI的新一代AI基础设施投入数以百万计的GPU,其中首个吉瓦的英伟达系统将在2026年下半年通过英伟达的Vera Rubin平台部署,换言之,英伟达向OpenAI投资的千亿美元,最终将成为OpenAI支付给英伟达购买AI芯片和服务的费用。
10月6日,OpenAI与超微半导体(AMD.US)宣布达成6吉瓦算力协议,AMD将为OpenAI下一代AI基础设施部署多代AMD Instinct GPU。首批1吉瓦规模的AMD Instinct MI450 GPU集群计划于2026年下半年启动部署。据行内专家估算,这项芯片供应交易的货值为900亿美元。
作为协议组成部分,为进一步强化战略协同,AMD已向OpenAI发行可以每股0.01美元名义行权价认购1.6亿股普通股的认股权证,该权利将随特定里程碑达成分批生效。首期权益随首批1吉瓦部署激活,后续权益将随采购规模扩大至6吉瓦逐步释放。权证生效还与AMD达成特定股价目标、以及OpenAI实现规模化部署所需的技术与商业指标紧密关联。
需要注意的是,AMD当前的股价为216.42美元,OpenAI若悉数行使全部权证,则可免费获得价值346.27亿美元的AMD股份。换言之,AMD为了拉拢OpenAI这个客户,不惜“贴股”达成买卖,OpenAI可通过行权并出售AMD的股份套现,来支付给AMD。
再加上这次与博通的合作,OpenAI在短短三周内就达成了超过30吉瓦的算力部署,而根据CNBC的报道,OpenAI当前运营的算力只有2吉瓦。根据早前黄仁勋等透露的一些数据,1吉瓦数据中心的成本大约为500亿美元,其中350亿美元用于芯片,这意味着30吉瓦的数据中心总成本可达1.5万亿美元,其中芯片成本或达到1.05万亿美元。
从以上的交易来看,“星际之门”的费用可能由软银通过其在金融方面的专长来融资埋单,而英伟达和AMD倾向于通过入股或“贴股”为OpenAI输血,再由OpenAI出资购买其产品,对于与存储芯片供应商和博通的交易,OpenAI均没有披露财务条款,未知这份账单是否由OpenAI支付,但可以预计,即使有英伟达、软银等大佬的资助,OpenAI为组建算力、运营和研发,仍需要巨大的资本支持。
OpenAI表示其周活跃用户已突破8亿,并且获得了全球跨国企业、中小企业和开发者的广泛应用,但就算有如此多的用户,OpenAI的收入似乎并不足以支撑其投资,其收入主要来自订阅、API接口许可费、企业定制解决方案、广告业务等。
The Information早前曾透露,OpenAI今年上半年或录得收入43亿美元,较2024年全年营收还要高出16%,其今年的目标或是要实现130亿美元的年收入。即便如此,该机构预计,OpenAI的2024年研发开支或达到25亿美元,2025年上半年更飙升至67亿美元,远超其产生的收入,以此来看,要支付数以千亿计的资本开支,仍是杯水车薪。
当前,OpenAI的估值或达到5,000亿美元,超越字节跳动和马斯克的航天公司SpaceX,成为全球估值最高的独角兽,但其5,000亿美元是建立在AI未来的强劲增长预期上,其最大股东或仍是微软(MSFT.US),但通过与英伟达、AMD、软银等的合作和深度股权绑定,后者不仅与其拥有密切的业务往来,还锁定了股权的利益关系。
一旦OpenAI的投资回报不如预期,宏大的蓝图出现裂痕,其引发的连锁反应可能席卷整个科技行业,甚至演变成一场波及全球资本的科技泡沫。
巨头的押注与潜在的隐忧
OpenAI的“摊子”之所以能越铺越大,核心在于其成功地将自身塑造成了AI时代的“关键资产”,吸引了各大巨头不得不下注的“牌桌”。微软需要它来巩固云业务和Copilot生态;英伟达和AMD需要通过它的认证来证明其GPU(及未来CPU/GPU)的竞争力;博通等基础设施供应商则依赖其巨额订单来驱动增长。软银等财务投资者更是将其视为抓住下一代技术浪潮的船票。
这种深度绑定看似稳固,实则暗藏风险。
从合作方层面来看,英伟达、AMD、软银等“输血者”首当其冲。
英伟达千亿美元投资本质是“以投资换长期芯片订单”,若OpenAI算力需求不及预期,不仅千亿美元投资难以收回,还可能导致英伟达GPU产能过剩——要知道这笔投资对应的10吉瓦数据中心,需数百万颗GPU支撑,一旦部署放缓,英伟达的芯片库存、营收增长都会直接承压。
AMD向OpenAI发行的1.6亿股认股权证,行权价仅0.01美元,若OpenAI因资金问题无法完成6吉瓦算力采购,或AMD股价因合作不及预期下跌,OpenAI将无法行权,AMD“以股权换大客户”的策略将落空;更关键的是,AMD为适配OpenAI需求投入的GPU定制研发成本,也将成为沉没成本。
软银作为“星际之门”的早期参与者,其对数据中心的基建投资依赖OpenAI的长期租赁订单,若OpenAI缩减部署规模,软银在俄亥俄、德州的站点建设可能陷入“建成即闲置”的困境,前期土地、硬件投入难以变现。
对博通而言,虽未披露财务细节,但风险隐藏在“长期协议”的绑定中。博通为OpenAI定制的AI加速器与以太网机架,需匹配OpenAI自研系统的技术标准,属于“非通用化产品”——若OpenAI因资金或技术调整放弃部分部署,博通已投产的定制芯片、机架组件可能无法转售给其他客户,导致产能浪费。
从OpenAI自身来看,摊子铺得越大,资金链断裂的风险越高。当前其年收入目标仅130亿美元,却要支撑千亿级的资本开支,即便有合作方的“股权补贴”“延迟付款”等灵活条款,仍需依赖外部融资填补缺口。若未来AI应用市场增长放缓、面对竞争不得不“卷”价格,导致企业客户减少ChatGPT API采购或是压价、消费者对订阅服务的付费意愿下降而转向性价比更高的同类产品,OpenAI的营收增长将失速,进而无法吸引新的VC/PE投资。
一旦外部融资渠道收紧,OpenAI可能陷入“拆东墙补西墙”的恶性循环:要么缩减算力部署,要么暂缓模型研发,导致技术迭代落后于谷歌Gemini、Anthropic Claude等竞争对手,形成营收下滑—研发停滞—市场份额流失的负面循环。
更深远的影响可能波及整个AI产业链。
OpenAI作为全球AI行业的“标杆企业”,其大规模算力投资原本是带动芯片、数据中心、存储等上下游产业增长的重要引擎——三星、SK海力士为支撑其需求计划每月扩产90万片DRAM晶圆,若OpenAI采购放缓,存储芯片市场可能从“供不应求”转向“供过于求”,三星、SK海力士的扩产计划或被迫搁置,进而影响整个半导体行业的产能规划。
此外,OpenAI的高估值也带动了一批AI独角兽的融资热情,若其投资回报不及预期,资本市场对AI行业的信心将大幅降温,中小AI企业的融资难度会陡增,整个行业可能从“狂热扩张”回归“理性收缩”,甚至引发AI领域的“退潮效应”。
当然,OpenAI并非毫无缓冲空间——其8亿周活用户、与微软的深度合作仍是“安全垫”。但问题在于,当前的投资规模已远超“用户基数”能支撑的合理范围:8亿用户带来的营收,连维持现有模型的训练成本都显紧张,更遑论支撑新的算力部署。若OpenAI不能在未来1-2年内找到营收规模化增长的突破口(比如推出高附加值的企业级AI解决方案、探索更多的变现模式),终将面临要么兑现增长、要么被迫收缩的抉择。而无论哪种结果,与其深度绑定的合作方、依赖其拉动的产业链,都将为这场不确定性“买单”。
作者:毛婷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 热股榜
-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