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赛西威“造车”,响应不热烈源自“买单”不热烈
作者|睿蓝君 编辑|MAX
来源|蓝筹企业评论
专注于智能汽车和智能驾驶技术的零部件供应商德赛西威9月初发布了它的全新品牌“川行致远”及S6系列低速无人车。厂方在发布该产品时声称这“标志着低速无人车行业正式进入‘车规级’时代,是德赛西威在智能物流和无人驾驶领域的重要布局。”
《蓝筹企业评论》注意到,近年来展现出强劲发展势头的德赛西威在无人驾驶和智能物流领域持续发力,但加入到“造车”行列的决策却令人担忧,是否会让它的高速成长势头面临过多的风险。
德赛西威的市值三年前达到峰值接近1100亿,之后保持宽幅波动,最低时460亿(2024年2月),现在为670亿左右。
德赛西威方面解释说,造低速无人车,是其技术积累、行业发展趋势和市场机遇共同作用下的一个理性选择,依托的是其在汽车电子领域积累的软硬件技术、车规级质量体系和客户资源,目的是开辟新增长点、反哺算法、提升品牌价值。
《蓝筹企业评论》对此则抱着观望的态度,因为在德赛西威的产品推出时,并没有公布这一产品明确的买家,目前更像是企业率先探索一款全新的产品,把它推向一个“可能存在的巨大需求”面前时的“自拉自唱”。至于最终的用户到底是谁,需求量到底多大,都存在着巨大疑问。这种基于供方想象的市场潜力而进行的重大决策,往往带来投资决策失误,这是国内众多企业掉入成长陷阱的原因之一。
德赛西威新品牌"川行致远"的首款车规级平台产品S6系列低速无人车,包括飞翼款和侧拉门款。在产品推出时,德赛西威介绍说,S6系列低速无人车具备多项行业首发创新技术,包括全车规级开发、智能轴向控制系统、25%爬坡能力、6年/30万公里电池寿命标准、全车规级智驾套件及全车智能感知表皮。该产品搭载L4级自动驾驶算法和两颗禾赛AT系列激光雷达,实现360°环境感知,具备高度智能化和安全性。S6系列车型采用模块化设计,可适配多种应用场景,如工业园区、物流园区、农贸配送、快递配送等。
德赛西威希望“川行致远”的产品解决物流、环卫等场景“最后一公里”的效率与智能化问题,推动构建移动服务生态。公司通过整合现有技术、生产能力和合作伙伴网络,快速切入新业务领域,以更低成本、更快速度形成竞争力。
德赛西威与理想、小米、比亚迪、吉利、奇瑞等众多主流车企建立了深度合作,2025年上半年新项目订单年化销售额就超过180亿元,这是这家公司仰仗的场景数据和规模化量产经验。
德赛西威核心财务表现
成长方面,公司营业总收入的迅猛增长。公司在2018、2019年经历了短暂的下滑后,从2020年开始进入爆发式增长通道。营收从2020年的68亿飙升至2024年的276亿,四年间增长了超过4倍,年复合增长率(CAGR)持续高增长。营收同比增长率自2020年起始终保持在25%以上,尤其在2021-2023年,增速均超过40%。2025年上半年在如此大的基数上依然保持25.25% 的增长,证明其增长势头非常强劲且可持续。
显然,公司完美地抓住了汽车智能化的产业浪潮,客户(如理想、比亚迪、吉利等)的爆款车型畅销,直接带动了公司业绩的腾飞。
盈利方面,利润爆发式增长,归母净利润的变化更为惊人。从2019年的低点(2.92亿)到2024年的20.05亿,增长了近7倍。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已达12.23亿,接近2021年全年水平,同比增长高达45.82%。值得注意的是,利润的增速长期高于营收的增速(对比“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率”和“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率”)。这表明随着营收规模的扩大,公司的固定费用被有效摊薄,规模效应开始显现,运营效率不断提升。
研发投入保持高强度投入是德赛西威最核心的竞争力之一。研发费用从2017年的4.18亿激增至2024年的22.56亿元,2025年上半年已投入13.26亿元。研发费用率常年保持在8% - 12% 的高位水平。这意味着公司每年将接近十分之一的营收投入到研发中,这种强度在制造业企业中非常罕见,凸显了其 “技术驱动” 的战略定位。
盈利质量方面,毛利率从2017年的25.78%呈波动下行趋势至2024年的19.88%。这主要反映了行业竞争加剧、上游芯片等原材料成本波动以及产品结构变化(如低毛利的智驾产品占比提升)。尽管毛利率有所下滑,但公司的净利率保持了相对的稳定(可通过“归母净利润/营业总收入”估算,大致在7%-8%左右)。这得益于规模效应带来的费用率下降以及良好的费用管控能力,消化了毛利端的压力。
经营现金流改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在2023年和2024年表现优异,2025年上半年达到16.38亿,远超去年同期。这表明公司主营业务创造现金的能力非常强,财务状况健康,为持续研发和扩张提供了充足的“弹药”。
德赛西威的财务画像呈现出一家典型的“高成长、高研发、强现金流”的科技型企业特征。坚实的财务基础(高盈利、强现金流)和强大的研发能力,为公司开拓新业务(如低速无人车“川行致远”)提供了充分底气,其成长逻辑已从“行业复苏”转变为“智能电动化渗透率提升”带来的长期结构性增长。
但也正是这种“底气十足”的状态,投资者需要对公司在智能汽车和智能驾驶领域的新布局保持“警惕”,新增长曲线如果是“为行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太政治正确了。只有明确买家带来的“真实需求”才可以带来市值突破前期高点的动力,相反,目前我们看到的却是缺少明确买家时公司所投下的“赌注”。
德赛西威判断,未来十年智慧出行的爆发点将出现在城市的“毛细血管”,最后几公里的物流、环卫、配送服务面临巨大的效率提升和智能化变革需求。目前行业在产品标准统一性、恶劣天气适应性、感知决策智能性等方面仍普遍有提升空间,这些都增加了用户的运营成本。德赛西威推行车规级标准,有望推动行业走向规范化、成熟化。
市场参与者众多,包括新石器、白犀牛、行深智能等初创公司,以及京东、美团等互联网巨头旗下的物流部门。德赛西威的差异化优势在于其深厚的汽车电子背景、车规级的研发制造体系以及来自母公司(德赛集团)在电池等领域的潜在协同效应。
低速无人车目前在实际运营中仍面临恶劣天气适应性、决策智能性、场景适配度等共性挑战,其商业模式和市场需求仍需大规模验证。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整理,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参考。
睿蓝财讯出品
文章仅供参考 市场有风险 投资需谨慎
来源:蓝筹企业评论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 热股榜
-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