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亿押注成熟工艺,中芯国际能否反超三星?
中芯国际323亿营收背后的“快速上车”,中国芯如何用成熟制程撬动全球第二宝座?
当全球晶圆代工战场硝烟弥漫,当7nm以下制程成为国际巨头的竞技场,一家中国芯片企业却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径。
中芯国际用323亿营收和全球第二的排名,证明在成熟制程领域深耕同样能构筑护城河。其92.5%的产能利用率和800亿扩产投资,正在书写一场“以时间换空间”的半导体逆袭史诗。
23%增长背后的双面现实。
中芯国际2025H1财报呈现冰火两重天。
业绩分化的深层解读。
连续两年“增收不增利”困境破解,晶圆均价从6171元升至6482元,Q3营收指引环比+5%~7%。
应收账款同比激增57%至57.61亿,预收款同比下降28%至51.94亿,毛利率维持在18%-20%低位区间。
这种分化背后,是中芯国际在价格战与产能扩张间的精准平衡。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同比增长23.1%至323.48亿,在全球纯晶圆代工厂中(不包括三星等IDM厂)销售额排名高居第二,仅次于台积电。
81.6%消费电子的支撑与风险?
中芯国际的业务结构揭示其独特的市场定位。
2025H1营收构成分析。
三大需求支柱解析。
国产替代红利,大陆晶圆产能占全球21%,年增4-5座晶圆厂加速替代,2030年有望成最大代工中心。
消费电子复苏,2024年智能手机出货2.7亿台(+3.7%),全国范围“国补”政策延续,H2传统旺季需求支撑。
新兴领域突破,汽车芯片营收占比超10%,工业控制芯片增速领先,55nmBCD工艺获车规认证。
尽管消费电子占比过高带来周期性风险,但短期仍是业绩压舱石。
94.8万片/月的扩张逻辑。
中芯国际的扩产战略建立在对市场需求的精准判断上。
产能布局数据。
扩产资金投向。
一年半投资800亿用于产能建设,80%资本开支投向设备采购,未来3-5年每年新增5万片12英寸产能。这种激进扩产的底气来自92.5%的产能利用率,证明需求真实存在。
407亿现金储备的生存。
面对国际竞争,中芯国际构建了强大的财务安全垫。
资金储备矩阵。
拟全资收购持股49%的中芯北方股权,中芯北方产线折旧基本完成,每年可贡献稳定利润反哺母公司。这套组合拳确保年50亿研发投入不间断,为技术突破保留火种。
成熟制程的“曲线发展”道路。
中芯国际选择的是一条务实的技术发展路径。
成熟制程战略价值。
1.市场空间成熟,制程占全球产能70%,中国大陆产能增速11%(超全球平均),28nm及以上制程满足80%芯片需求。
2.技术协同,成熟制程工艺为先进制程奠基,设备与材料适配经验可迁移,研发人才在实践中培养。
3.研发投入成效,55nm BCD工艺达到国际水平,28nm HKMG良率提升至行业标杆,22nm工艺进入风险量产。
董事长高永岗在财报中的表态意味深长:“活下去才能更好地发展。”
在封锁与竞争中突围。
尽管成绩显著,中芯国际仍需面对三重挑战。
1. 国际竞争压力。台积电南京厂扩大28nm产能,三星低价争夺成熟制程订单,设备获取难度仍存。
2. 技术升级瓶颈。7nm以下设备获取受阻,先进工艺研发投入巨大,人才竞争日益激烈。
3. 盈利能力考验。毛利率18%-20%低于行业平均,价格战压缩利润空间,折旧成本持续增加。
2025年目标毛利率提升至22%,加大汽车/工业芯片占比至20%,通过中芯北方整合提升盈利能力。
中国半导体的“长征路”。
在中芯国际的上海晶圆厂内,28nm产线正24小时不间断运行;而在北京的研发中心,工程师们正在调试国产设备替代方案。这两幅场景共同勾勒出中国半导体产业的现实:在外部限制下,用成熟制程积累资金与技术,为最终突破积蓄力量。
从追求先进制程到深耕成熟工艺,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中芯国际的转型之路印证着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务实转向,在战略忍耐中积累实力,在外部压力下构建内循环。
当高永岗说出“三季度营收将环比增长5%-7%”时,这份谨慎乐观背后,是一个产业在极限压力下的生存智慧。随着国产替代深化,随着产能利用率保持高位,中芯国际的“曲线救国”战略正迎来验证时刻。
在这个全球晶圆代工超千亿美元、中国占比不断提升的市场中,这位成熟制程的坚守者,正在走出一条独特的中国芯之路。
注:(声明:文章内容和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 热股榜
-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