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座舱双曲线,中科创达净利飙52%股价起飞?
中科创达37%营收增速背后的AI生态野心,如何用“滴水OS”撬动智能座舱与机器人千亿蓝海?
当高通骁龙座舱芯片横扫70%中国市场,当AI终端渗透率目标直指90%,一家中国操作系统企业正以惊人速度卡位智能时代。
中科创达用37.44%的营收增速和51.84%的净利增长,证明“软件定义硬件”的时代已经到来。
其“滴水OS”不仅赋能小米理想小鹏的智能座舱,更渗透至AI眼镜、工业机器人等多元场景,成为端侧AI浪潮中的隐形连接器。
“滴水OS”如何成为智能座舱的安卓。
中科创达的核心竞争力,源于与高通的深度绑定与系统级能力。
技术壁垒的三重构建。
1. 底层优化:系统启动时间<3秒(行业平均5秒)。
2. AI集成:支持语音/手势/视线多模态交互。
3. 生态兼容:适配安卓/Linux/QNX多种环境。
市场数据。
“智能座舱的本质是移动生态的车载化。”董事长赵鸿飞在技术峰会上的断言,揭示了与高通合作的价值,将手机芯片的成熟生态迁移至汽车场景。
物联网如何超越汽车成为新增长极?
2025年上半年,中科创达业务结构发生历史性转变。
营收结构对比(2025H1)。
物联网爆发驱动因素。
AIPC解决方案,联合英特尔推出AI助手本地化部署, 减少云端传输延迟60%。XR生态布局,为Ray-Ban Meta眼镜提供操作系统,手势识别精度达99.2%。
Turnkey模式,一站式解决方案缩短客户开发周期50%,单项目价值量从百万级升至千万级。物联网业务营收12.7亿(同比+86%),首次超越智能汽车成为最大收入来源。
从软件到硬件的全栈突破?
中科创达在机器人领域的布局显现惊人前瞻性。
技术迁移路径。
产品落地成果。
GS-150-V1搬运机器人,负载150kg,定位精度±1mm,机器人算力模组,算力覆盖12-80TOPS,500强客户,落地宝洁、丰田仓储物流项目。
2025年机器人业务营收预计突破5亿,成为第三增长曲线。
51.8%净利增长的质量成色。
中科创达的业绩爆发兼具增速与质量。
盈利能力优化迹象。
增长质量验证。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4.2亿(为净利润1.3倍),合同负债增长57%(预示订单充足),前五大客户集中度降至35%(风险分散)。
摆脱对单一业务依赖后,抗周期能力显著增强。
从高通到AMD的伙伴网络。
中科创达的独特优势在于构建了强大的技术生态。
战略合作矩阵。
这种“不绑定单一芯片平台”的策略,使其在国产化浪潮中游刃有余。
三方面临压下的增长可持续性。
尽管业绩亮眼,中科创达仍需直面三大挑战。
1. 技术迭代,高通座舱芯片份额受华为昇腾挑战,自研芯片趋势削弱系统厂商价值。
2. 竞争加剧,德赛西威向座舱领域扩张,互联网巨头切入车联网生态
3. 人才争夺,AI算法人才成本年增30%,硅谷公司远程挖角核心工程师。
为此公司制定三步应对:2025年推出自研中间件平台,2026年机器人业务实现盈亏平衡,2027年海外营收占比提升至40%。
软硬一体化的生态。
在中科创达北京研究院的演示厅内,“滴水OS”同时运行在理想L9的座舱屏幕与工业机器人控制终端上。
这些看似无关的设备,正通过统一的系统内核实现数据互通,这正是中科创达的战略本质,成为端侧AI的“连接器”与“赋能者”。
从智能座舱到物联网,从消费电子到工业机器人,中科创达的跨界之路印证着软件产业的终极法则,在碎片化的端侧AI市场,操作系统级的企业将获得最大价值。当赵鸿飞宣布“要做端侧智能的领军者”时,这家企业的野心已超越单一行业,它正成为AI时代的基础设施提供者。
随着AI终端渗透率向70%目标迈进,随着机器人产业化元年到来,中科创达的三大战略正迎来共振时刻。在这个万亿级智能终端市场、千亿机器人需求的宏大叙事里,这位软硬一体化的生态构建者,正在书写中国AI软件的新范式。
注:(声明:文章内容和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 热股榜
-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