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王”卷累了,营收连续三个季度下滑
“卷王”宁德时代频频登上热搜。
6月份,宁德时代(300750.SZ)号召员工“896”工作制度被无数网友吐槽,也揭开了“宁王”虽是产业龙头,但管理模式依旧存在诸多问题。
如此之卷,换来“宁王”大丰收吗?7月26日,宁德时代发布了半年报,其中营收持续三个季度下滑。最近几天,其股价从7月26日收盘的189.35元/股,跌至8月1日收盘的180.3元/股。
巅峰时,“宁王”凭借搭上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浪潮,以及资本市场对其出海业务的希望,市值一度突破16000亿元。然而,如今宁德时代市值仅7931亿,与巅峰时期相比已腰斩。
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增速正在放缓,且竞争日益激烈,出海业务也面临着重重障碍。股价大幅下跌的背后,是资本市场预期改变下,宁德时代也有些卷不动了。
01
无法逃脱的内卷
宁德时代中报显示,2024年上半年,实现营收1667.67亿,同比下滑11.88%;净利润228.65亿,同比增长10.37%。其中,第二季度的营收下滑13.18%,也是公司连续第三个季度营收发生下滑。两位数的下滑,对于宁德时代创始人曾毓群而言是雪上加霜。
过去四年中,宁德时代的营收从503亿元增长到了4009亿元,净利润从61亿元增长到了468亿元,动力电池装机量从31.9GWh上升至259.7GWh,高速飞奔的业绩也让宁德时代成为资本市场备受瞩目的公司。
曾经,风光一时的宁德时代站在万亿之巅,一方面得益于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饱含资本市场对企业出海的期望。
分拆收入来看,宁德时代第一大业务——动力电池,收入从去年同期的1394亿下降至今年的1126亿;第二大业务——储能电池系统,营收从去年同期的280亿元增长至今年的288亿元。可以看出,今年上半年,宁德时代营收下滑的最主要原因是动力电池业务的收入滑坡。
从行业运行的宏观角度来看,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共销售494.4万辆,同比增长32%;我国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203.3GWh,同比增长33.7%。
根据中金公司测算,今年上半年宁德时代锂电池出货约205GWh,同比增长22%,其中动力电池出货量约为159GWh,较去年的112GWh仍有不错的增长。
既然如此,为何宁德时代上半年动力电池板块收入下滑呢?
这离不开杀人一千自损八百的卷!《征探财经》认为,动力电池行业产能过剩引起的价格战,是宁德时代电池板块营收下滑的重要原因。
上半年,动力电池产能约为430GWh,但是装车量只有203GWh。展望未来,产能过剩这一现状预计会伴随动力电池产业很长一段时间。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曾表示,到2025年中国汽车行业一年大约需要1000GWh动力电池,但目前行业规划产能已经达到4800GWh。
供给远远大于需求,进而导致了产品价格的暴跌。从2023年年初至今,软包三元动力电池价格从1.15元/Wh下降到了0.47元/Wh;方形三元动力电池价格从1.1元/Wh下降到了0.4元/Wh;方形铁锂动力电池价格则从1元/Wh下降到了0.32元/Wh。
价格下降的背后,是以亿纬锂能、国轩高科等二线动力电池厂商和欣旺达这一类新进玩家,试图抢占市场份额的结果。除了电池厂商之外,众多车企也在直接介入动力电池生产。从效果来看,这些厂商虽然在短时间内虽然无法撼动宁德时代的龙头地位,但是却能把产品价格拉下水,以及拉低宁德时代的产能利用率。
宁德时代动力电池平均单价从去年的0.8元/Wh到如今已跌破0.7元/Wh,而且在今年上半年,公司的产能利用率只有65.33%,今年的目标却为80%,目前来看应该是难以达成,加剧了资本市场对于宁德时代业绩的担忧。
唯一让资本市场满意的,应该是宁德时代的毛利率相对去年同期有所提升,不过这一点也很难持久。
根据中报披露,上半年宁德时代的动力电池业务毛利率提升了6.55%,储能业务毛利率提升了7.55%。
毛利率提升的原因很简单,在电池降价的同时,上游的材料降幅更大。从去年年中到现在,碳酸锂均价从25万/吨下降至约9万/吨,六氟磷酸锂的价格从16万/吨下降到7万/吨。
电池降价较中上游材料降价有所滞后,叠加宁德时代的强势地位,使得公司毛利率在这一段时间内有所提升。不过,展望未来,上游原材料价格已经跌破成本价,进一步下跌空间不大。上游原材料企业元气大伤之下,下游市场的卷却远未结束。
据信,一段时间内,电池产业依然要面临无尽的内卷,宁德时代想要维持当下的毛利率将十分困难。曾毓群还将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左右为难。
02
出海困扰
今年上半年,宁德时代境外收入为505.3亿元(境外收入来源主要是电池系统),同比下滑了24.77%,再度引发了资本市场对于宁德时代出海的担忧。毕竟,这几年,“宁王”征伐四海,显得气场十足。
海外市场其实风云变幻,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从政策层面上来看,美国、欧洲等地区对于中国动力电池出海越来越不友好。
美国发布的《通胀削减法案》,多达9项税收优惠是以在美国本土或北美地区生产和销售作为前提条件。而且,这恐怕只是开始,未来北美地区的政策环境还存在更多变数。
比如在去年年底,美国发布了《<通胀削减法案>外国敏感实体指南》,提出从2024年开始,含有由外国敏感实体制造或组装的任何电池组件的车辆将失去享受《通胀削减法案》提供的税收抵免的资格,被市场分析认为最终目的是阻止中国动力电池产业链从《通胀削减法案》的补贴中受益。
同样,动力电池出口到欧洲也不轻松。整体来说,欧盟对于动力电池的环保性有着较高要求,对于碳足迹声明、性能等级、限值以及材料回收利用等方面做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相比之下,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尚未建立起统一的碳足迹核算标准,出口将受到一些限制。
去年8月份,欧盟发布的《新电池法》正式生效,对出口至欧洲的动力电池设置了严格的标准,不仅对中国企业的操作流程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材料获取、制造、运输和回收等步骤的碳排放计算也加大了难度。
除此之外,来自日本、韩国的动力电池竞争对手也时时刻刻盯着欧美市场。最近韩国电池制造商SK On首席商务官就公开发表声明称,欧洲正在面临动力电池产业过度依赖中国的危险,甚至直接谈到中国动力电池企业的出海业务流程不如韩国企业。
中国动力电池企业的出海不仅要面对政策面的风险,同时还要承担更高整体费用。尤其对于人工来说,过去中国动力电池企业是在产业链最丰富、劳动力充足的中国诞生出来的,使得一些企业可以忽略一些管理上的问题,出现996、896都不是啥事。但是,到了业务出海,以宁德时代为代表的动力电池企业就不得不重新规范人员安排,以配合产能扩张,这是更大的挑战。
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说,一些国家在加强自身的汽车、光伏等产业链,实现制造回归。这种考虑之下,一些动力电池企业在欧美的投资会遇到欧美本土企业的挑战。如何适应这些国家制造业回归,规避从经济安全角度设立的壁垒,也是包括宁德时代在内的中国动力电池企业需要考虑的重点。通过与欧美当地企业合资等方式,或许是破解方法之一。
曾经,宁德时代市值一度超过16000亿,一方面得益于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饱含资本市场对企业出海的期望。
如今,国内新能源汽车增速不断放缓,出海也面临层层困难,资本市场暂且看不到宁德时代的下一个突破口。曾毓群,会找到突破口吗?
作者丨征探君
来源丨征探财经(ID:teccj6)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 热股榜
-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