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亿AI投入+30亿销售费,三六零“烧钱换未来”拐点何时到?
“酒香不怕巷子深”,这句老话在今天的商业世界里,听起来越来越像一句童话。
现实是,你再好的产品,如果没人知道、没人推销,大概率会埋没在信息的汪洋大海里。如今的企业竞争,早就不是单纯比谁产品更牛,还得比谁更舍得、更会“吆喝”。
看看数据就知道,2024年,医药和食品饮料这两个行业的上市公司,平均销售费用率(销售费用占营收的比例)分别高达20.87%和12%左右,真是把“重销售”写在了脸上。
而最近,随着AI浪潮席卷一切,一个意想不到的行业也加入了“高强度销售”的大军,软件行业。这里的典型代表,就是咱们耳熟能详的三六零。
从2018年到2025年前三季度,三六零每年在销售上花的钱,都没低于过20亿大关。它的销售费用率更是从15.49%一路攀升到32.03%。也就是说,每收入100块钱,就有32块钱是花在销售和推广上的!
这就让人非常好奇了,对于三六零来说,如此不惜血本地搞销售,到底是福是祸?
它这么干的底气,又从哪里来呢?
豪掷千金,销售困局下的挣扎与突围。
客观看待“销售费用率高”这件事。它其实是一把双刃剑。
好处很明显,能快速帮公司打开市场,建立品牌知名度,特别是对于消费品公司,这几乎是必经之路。但坏处也同样致命,过高的销售投入会疯狂侵蚀利润,搞不好就让公司陷入“赚的没有花的多”的尴尬境地。
三六零,显然正走在这根钢丝绳上。虽然软件公司的销售费用率普遍不低,通常在15%-20%左右,但三六零的增速和绝对水平,都显得格外扎眼。
自2022年以来,它的销售费用率就没低于过22%,稳稳地超过了同花顺、金山办公、科大讯飞等同行。
那么,付出如此高昂的“销售代价”,回报如何呢?
坦白说,从盈利角度看,并不理想。2024年,三六零的毛利率有66.1%,这说明它的产品本身还是有不错的溢价能力,和同行差距不大。但一看净利率,却是惨不忍睹的-13.94%,亏损幅度远高于金山办公等盈利良好的公司。
事实上,自从2018年重组上市以来,三六零的业绩整体就走在下坡路上。从2019年到2024年,公司营收从128.41亿滑落到79.48亿。而它那高强度的销售策略,似乎并没有成功打开新局面,反而看着净利润从盈利59.8亿恶化到亏损10.94亿。
这不禁让人怀疑:是它的销售战略本身失效了,还是转型阵痛太剧烈,现在下结论为时过早?
转机似乎出现在2025年。前三季度,三六零打了一个小小的翻身仗,营收同比增长8.18%至60.68亿元,更关键的是,净利润亏损大幅收窄了78.88%,至-1.22亿元。这无疑是一针强心剂。
如果我们细看三六零的钱是怎么花的,会发现它并非在“乱烧钱”。2025年上半年那12.9亿的销售费用中,91%都用在了市场拓展和员工薪酬福利上,这和同花顺、金山办公的费用结构没啥本质区别。
问题的关键在于,三六零要攻占的“战场”太多了。
像同花顺、金山办公,走的是“大单品”路线,核心围绕一个王牌APP或软件构建生态,一旦形成规模,维护成本相对较低,盈利也稳定。但三六零的C端产品线非常庞杂,从起家的360安全卫士,到新推出的纳米AI、360AI办公等,每推一个新产品,都需要巨大的市场教育成本和推广费用来打开知名度。这就像同时开多个战场,粮草(销售费用)消耗自然惊人。
三六零自己也深知这一点,并没有坐以待毙。既然C端产品见效慢,那就“B、G、C”三端齐发,重点突破!
2024年到2025年上半年,三六零做了一件大事:向其子公司“数智科技”累计追加投资高达39亿元。这家子公司是干啥的?
它就是专门为企业和政府(B端和G端)提供一站式数智化解决方案的。
这个战略转向非常清晰。B端和G端的生意,通常通过招投标、项目制的方式进行,不需要像C端那样“大水漫灌”式地砸广告,销售模式更精准,或许能帮助三六零缓解一下高昂的销售费用压力。看来,三六零正试图通过拓宽赛道的方式,来提升销售投入的回报率,最终反哺业绩。
怒砸120亿,AI是救命稻草,还是烧钱的无底洞?
影响三六零业绩的,不只是销售,还有一个更烧钱的“吞金兽”——研发。尤其是自2022年ChatGPT横空出世,点燃了全球的AI大战后,三六零更是坚定了“ALL IN AI”的战略决心。
数据显示,从2022年到2025年前三季度,三六零在AI研发上累计投入了约120亿元!在最巅峰的时候,研发费用率甚至冲到了40.29%的惊人水平。这么大的投入,对净利率的拖累是显而易见的。
但你能说它错了吗?恐怕不能。
全球人工智能的产业规模正以惊人的速度膨胀,预计将从2017年的6900亿美元增长到2025年的6.4万亿美元。面对这样一片浩瀚的“星辰大海”,任何有野心的科技公司都不可能无动于衷。
三六零这120亿,砸出了什么呢?
它成功地发布了“360智脑”大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孵化出了一系列AI应用。其中,最亮眼的明星产品当属“纳米AI超级搜索”。
这可不是一个普通的搜索工具。它的核心能力从“给用户信息”升级到了 “帮用户做好”。举个例子,你想规划一次性价比高的旅行,传统搜索给你一堆网页链接,而纳米AI超级搜索则会直接给你生成一份包含航班、酒店、行程安排的初步方案。这种“干货交付”的能力,让它具备了成为下一代入口级应用的潜力。
市场也给出了积极的反馈。
2025年10月,纳米AI以2.6亿的月访问量,在国内AI产品榜中高居第二,仅次于DeepSeek;在全球总榜中也杀到了第六名。这说明,三六零已经在激烈的AI竞争中,初步建立起自己的生态影响力。
当然,挑战依然巨大。作为一个“后起之秀”,纳米AI搜索的生态稳定性和商业化能力还在摸索中。指望它通过会员订阅等方式立刻实现规模化盈利,还不现实。在AI应用真正能自己“造血”之前,三六零这每年几十亿的高额投入,靠什么来支撑呢?
220亿家底,转型路上最厚的“安全垫”。
这就引出了三六零所有战略背后,最核心的底气来源——它那厚实得令人艳羡的家底。
回顾三六零的发家史,它早年凭借360安全卫士、360杀毒等免费策略,在PC时代成为了国民级的安全软件,积累了海量用户。然后通过互联网广告和增值服务成功变现。2018年,仅互联网广告收入就超过了106亿,是当时不折不扣的现金奶牛。
然而,时移世易。2020年后,移动互联网时代,兴趣电商、短视频等新形态崛起,大量广告预算从PC端流向移动端。三六零的看家业务受到巨大冲击。从2020年到2024年,其互联网广告收入从75.12亿下滑到41.66亿。
主业疲软,逼着三六零必须转型。于是,我们看到了它向智能硬件、AI等新业务的探索。而幸运的是,它在PC时代黄金期攒下的丰厚家底,成了它如今敢于折腾的最大本钱。
截至2025年前三季度,三六零账上的货币资金总额高达223.39亿元!这是一笔足以让绝大多数创业公司眼红的巨额储备。
更“气人”的是,三六零的现金管理策略还非常稳健,超过95%的钱都安安稳稳地放在银行里吃利息。
每年光是利息收入就有6到7个亿,基本能把公司的管理费用覆盖掉。本金则用来填补研发和销售造成的资金缺口。
对于三六零创始人周鸿祎的魄力与决心,业界素有耳闻。他曾多次在内部强调:“在AI的浪潮面前,没有躺平的公司。三六零有技术积累,有资金储备,更有背水一战的决心。我们看重的不是一时的盈亏,而是在下一代互联网入口的争夺中,绝不能缺席。”
这番话,清晰地表明了公司愿意为长远的战略目标,承受短期亏损的压力。
言西认为三六零这几年的财报,感觉它就像个“矛盾的结合体”:
1. 持续失血的主业和巨额亏损。
2. 砸向未来的百亿研发和雄厚家底。你说它困境重重吧,它手里握着220亿真金白银;你说它高枕无忧吧,它确实还没找到稳定的新增长曲线。
三六零正处在一场豪赌的中盘阶段。赌注就是AI的未来。它现在的策略非常明确:用传统业务的“余粮”和过去的积累,为未来的AI转型输血续命。
高强度的销售是为了在C端杀出一条血路,而巨额的研发则是为了构筑在AI时代的核心技术壁垒。B端和G端的开拓,则是在寻找更稳健的现金流来源。
这笔钱花得值不值?
现在下定论还太早。AI的竞争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百米冲刺。
三六零最大的优势,就是它的“底牌”足够厚,给了它试错和调整的时间。如果纳米AI或其他AI应用能率先跑通商业模式,实现规模化盈利,那么今天所有的投入都将被证明是值得的战略投资。
反之,如果AI商业化进程长期低于预期,再厚的家底也终有坐吃山空的一天。AI的星辰大海固然令人向往,但通往未来的道路注定曲折。三六零能否凭借其战略定力和资金优势,最终穿越周期,破茧成蝶?
这一切,还需要未来的业绩来给出最终答案。
这场老牌巨头的自我救赎之战,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注:(声明:文章内容和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 热股榜
-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