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亿销售费堆出13亿收入,羽绒服品牌坦博尔冲刺IPO,面临库存、营销、利润博弈
在中国户外服饰市场蓬勃发展的浪潮中,又一家本土品牌向资本市场发起冲击。2025年10月8日,坦博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在香港主板上市。
这已是这家成立于2004年的企业第二次冲击资本市场——它曾于2015年在新三板挂牌,但两年后便悄然退市。
营销驱动营收增长,高费用致盈利逐年走低
坦博尔原本是传统羽绒服制造商,转型始于2022年,公司战略转变为“户外品质生活品牌”,将自己定位为“专业户外服饰品牌”,转型的目的可能一方面是转向蓝海市场,也可能是迎合未来登陆资本市场的需要。
然而,户外服饰这一蓝海市场已吸引众多玩家入局。以2024年零售额计,坦博尔是中国第四大本土专业户外服饰品牌,在整个专业户外品牌中排名第七,市场份额为1.54%。
坦博尔面临的是双线作战:一方面要与伯希和、凯乐石、骆驼等专业户外品牌竞争;另一方面还要应对安踏、李宁等运动品牌巨头以及优衣库等快时尚品牌的“跨界”竞争。
好在坦博尔近年来的营收增长亮眼。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从7.32亿元增长至13.02亿元,三年几乎翻了一番,复合年增长率高达33%。2025年上半年,坦博尔营收达到6.58亿元,同比增长85%。
然而,亮眼的营收增长背后,却隐藏着严重的盈利危机。
2022年至2024年,坦博尔的年内利润分别为8577.4万元、1.39亿元和1.07亿元,2024年净利润同比下滑23%,净利润率只有8.2%。更令人担忧的是,净利率从2022年的11.7%逐步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5.5%。
这种“增收不增利”的现象背后,是坦博尔高昂的营销投入。2022-2024年,公司销售及分销开支从1.99亿元激增至5.08亿元,营销费用占总收入比例高达39%。这意味着,公司每收入100元,就有39元花在了营销和分销上。
目前,坦博尔基于保暖属性与户外场景的结合,构建了三大产品系列矩阵:顶尖户外系列(建议零售价999-3299元)、运动户外系列(599-2999元)和城市轻户外系列(699-1799元)。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2025年上半年,城市轻户外系列收入占比高达68.2%,仍是公司的绝对主力;而代表品牌高度的顶尖户外系列仅占4.6%。更令人担忧的是,实际销售中通常按建议零售价的折扣出售产品,2025年上半年三大系列产品平均售价仅为384.1元,即使顶尖户外系列平均售价也不过861.8元。
浏览坦博尔天猫旗舰店可以发现,作为户外标配的冲锋衣,留给消费者的选择空间十分有限,搜索关键词“冲锋”,仅出现7个搜索结果。与此同时天猫旗舰店显示,坦博尔最畅销款羽绒服月销量为4000余件,在双十一期间到手价323元起,而最畅销的冲锋衣月销量仅90余件,而同期伯希和品牌冲锋衣以439元起的价格实现超七万的销量,骆驼品牌谷子黄色冲锋衣以358元起的价格实现超10万件的销量。而在坦博尔的京东自营店和旗舰店,销量最高的是价格304元起的女士羽绒服,销量仅为7000余件。
线下单店均收远逊对手,存货周转几乎一年半
近年来坦博尔的渠道结构正经历深刻变革。2022年至2024年,其线上渠道收入从2.26亿元增至6.26亿元,占比从30.9%提升至48.1%。2025年上半年,线上收入占比首次超过线下,达到52.7%。
线上渠道的快速增长带来毛利率的提升。2022年至2024年,坦博尔线上渠道毛利率由42.0%逐年攀升至53.3%,并于2025年上半年达到53.4%。然而,线上增长的同时,线下渠道却显得后劲不足。
2022年至2024年,坦博尔线下常设门店从486家增加至608家,但线下渠道销售收入占比却由62.7%下降至48.8%,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下降至43.3%。更严重的是,线下门店管理费用由5707.7万元骤增至1.27亿元,为坦博尔带来了极大的成本压力。
对比伯希和来看,2024年伯希和线下收入1.69亿元,平均店面数量为112家(年头和年尾数的中位数),平均单店年收入150万元;根据公开数据,按照销售流水计算,探路者,截至2025年6月,开业12个月以上的成熟门店平均店效约为219.02万元/年;同期,坦博尔2024年线下收入为63560万元,平均店面数量为585家(年头和年尾数的中位数),平均单店年收入为109万元,远逊于伯希和探路者。
面对这一困境,坦博尔在2025年选择性关闭了低效门店,截至6月末,常设门店减少至568家。这种“瘦身”优化,虽然有利于减少线下的费用支出,但也面临线下覆盖度下降的缺陷,最终能够提升线下业务经营效益仍有待观察。
明明线下门店的销货能力不突出,坦博尔依旧没能放缓生产投入。截至2025年6月30日,坦博尔存货账面价值达9.31亿元,较2023年末的2.57亿元激增262%。更令人震惊的是,存货周转天数从2023年的242天骤增至485.4天。
这一数字远高于安踏的136天和李宁的61天,也高于其他多个竞争对手的健康库存水平,意味着坦博尔的商品从生产到销售需要将近一年半的时间。高库存不仅占用大量营运资金,还暗含存货减值风险。
截至2025年8月末,坦博尔的存货规模进一步增至11.03亿元,显示库存问题仍在持续恶化。存货积压与回款放缓已严重影响公司的资金使用效率,存货周转率从2024年同期的0.52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0.41,应收账款周转率从3.31降至2.99。
库存危机直接反映在现金流上。2025年上半年,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为-0.89亿元,同时账上现金从1.54亿元骤降至1110万元,短期银行借款达2.18亿元。
结语
在现金流如此紧张的情况下,坦博尔在IPO前的一项操作引发市场广泛质疑。2025年上半年,公司向全体股东突击分红2.9亿元,相当于2024年全年净利润(1.07亿元)的2.7倍。
更引人关注的是,超八成分红落入实控人王氏家族口袋,直接导致公司现金储备大幅缩减。这一“分红后递表”的操作,也让这场资本征程自启动便自带话题性。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这种“上市前突击分红”、“清仓式分红”得做法,与内地2024年“新国九条”规定相悖,虽然坦博尔是申请在港交所IPO,可能不适用“新国九条”规定状况,但终究有些观感不佳。
对于坦博尔而言,此次IPO是其品牌升级的关键一役。招股书显示,募集资金拟用于技术研发、品牌建设、渠道升级和供应链优化等方面,这符合行业发展趋势。
然而,坦博尔面临的核心问题在于,如何平衡短期增长与长期品牌建设。目前公司研发投入明显不足,研发费用率远低于销售费用率,这种“重营销、轻研发”的模式难以在专业户外领域建立长期技术壁垒。
此外,公司治理结构也存在隐患。王氏家族合计控制约96.64%投票权,典型的“一股独大”格局,如何保护中小股东利益将是监管关注重点。
坦博尔的案例再次印证了一个道理:光鲜的增长数据背后,往往隐藏着更值得深究的经营实质。在高库存、低效率的挑战下,坦博尔能否讲好资本故事,仍需市场检验。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 热股榜
-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