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创作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从3180到1680一瓶茅台价格腰斩,三季报揭开“股王”增长天花板

贵州茅台,也“踩了脚刹车”?换帅背后,不只是酒价那点事。

最近,要是你关心股市或者财经新闻,大概会看到这么个消息:贵州茅台,那个一瓶难求的“股王”,好像也跑不动了,不得不踩了一脚“刹车”。

这可不是小事,毕竟在很多人眼里,茅台可是中国经济冷暖的一个风向标。

它这一“刹车”,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财报里的“警报”,增长差点熄火。

首先,咱们得看看最直接的信号成绩单。

10月30日,茅台公布了三季报。乍一看,数字还是挺吓人的:前三季度营收1284多亿,净利润646多亿,都增长了6%出头。

好家伙,半年赚六百多亿,这还叫“刹车”?

别急,看公司就像看人,不能只看总量,还得看趋势和细节。关键问题出在第三季度(7月到9月)。这三个月,茅台只实现了390.64亿元的营收,相比去年同时期,增速几乎是原地踏步,只有可怜的0.56%。这个数字,远远低于市场之前预估的425亿。

这意味着什么?

好比一个常年考95分的学霸,这次突然考了70分。虽然总分还是年级前列,但这个下滑趋势,足以让所有投资人心里“咯噔”一下。茅台的增速,确实放慢到了一个引人担忧的水平。这是摆在明面上的压力,是这次风波的直接导火索。

545天,最短董事长为何离场?

比财报更让人意外的,是前两天的一则人事地震。

图片

10月28日,茅台集团宣布:董事长张德芹不再担任董事长,另有任用,由之前搞能源出身的陈华接棒。

这个消息之所以劲爆,在于两点:

1. 时机太巧了:就在三季报发布前两天。通常这种重大人事变动,都会避开敏感财报期,这么紧急,难免让人猜测是不是业绩压力导致的。

2. 任期太短了:张德芹是2024年4月底上任的,到今年10月,满打满算才545天。这是茅台上市20多年来,任期最短的一位董事长。

图片

这就引出了一个大问号:张德芹怎么了?是他能力不行,把茅台搞砸了吗?

张德芹的545天:功过谁来评说?

说实话,评价张德芹,不能单看任期长短。

细细盘点他这545天,不仅没过,反而有不少功劳。

他是茅台的“老臣”,从基层制酒工一步步干起来的,后来外放到子公司习酒当董事长,一手打造了“习酒·窖藏1988”这个超级大单品,把习酒营收做到了200亿级别,是业内公认的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的实干派。

2024年他执掌茅台后,瞄准的核心问题依然是前几任董事长没完全解决的,稳住飞天茅台的市场价格。他的策略是“盘活渠道”,从经销商下手。

图片

在他任内,茅台的经销商数量净增加了200家。更重要的是,他把每个经销商的“战斗力”提上来了。平均每个经销商一年能给茅台带来的收入,从2023年的3845万元,飙升到4469万元,相当于一个经销商一年多帮茅台赚624万!

这说明什么?说明张德芹确实有两把刷子,他把下游的销售网络给激活了,效率提高了。按理说,渠道通了,价格应该稳了吧?但现实很骨感。

价格“跌跌不休”,到底是谁的锅?

市场是最严厉的判官。

尽管张德芹努力盘活渠道,但飞天茅台的市场价格,除了他刚上任时有短暂回升,之后就一路下滑。

图片

到10月30日,原箱的飞天茅台一瓶报价只有1680元左右,相比前几年巅峰时期的3180元,接近腰斩,蒸发了47%!

这能全怪张德芹吗?

不能。这口“锅”实在太重了,他一个人背不动。

茅台酒价下跌,是多个因素叠加的结果:

过去大家觉得茅台只会涨不会跌,很多渠道商和投机者拼命囤货,等着升值。结果现在消费预期变了,囤货的人扛不住资金压力,开始抛售库存,形成“越跌越抛,越抛越跌”的恶性循环。社会上的库存量,远大于实际喝掉的量。

现在的消费主力逐渐变成年轻人,他们对白酒本身就不太感冒。再加上经济环境下行,商务宴请、高端聚餐减少了,各种“禁酒令”也越来越规范,直接导致高端白酒的需求被“冷却”了。

图片

从财务数据看,茅台赚钱没以前那么轻松了。2020年的时候,茅台每获得1元收入,只需要投入0.15元的运营资本。到了今年前三季度,这个数字变成了0.35元。虽然还在健康范围,但趋势说明,公司需要自己垫钱的地方变多了,赚钱的难度增加了。

所以,张德芹是那个在潮水退去时,努力想穿上裤子的人。他改善了渠道,但无法逆转整个消费趋势和行业周期。茅台面临的是整个白酒行业的故事不好讲了,新增的产能(今年达1.6亿瓶)加上历史的存量,总供应潜力超过7亿瓶,市场根本消化不了。

为何是陈华?茅台的“第二增长曲线”在哪?

既然问题这么复杂,换个董事长就能解决吗?

而且,为什么选了一个没有酒业经验的陈华?

这恰恰是问题的关键。这次换帅,可能标志着茅台的战略重心发生了变化。

陈华的背景非常特殊,他长期在能源行业(比如:盘江煤电)工作,后来又积累了丰富的国企管理和体制内经验,对贵州省的政企资源非常了解。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茅台可能不再仅仅把自己看作一个“卖酒的龙头”,而是要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贵州省经济的“杠杆”和“压舱石”。

茅台集团去年纳税817.4亿元,是贵州省财政的绝对支柱。让熟悉省情、擅长资源整合和宏观管理的陈华来掌舵,很可能是希望他能更好地协调茅台与地方发展的关系,让茅台在贵州省的经济大盘中发挥更强大的拉动作用,比如:在文旅融合、资本运作、数字化探索等方面,讲出新的故事。

对于茅台自身而言,在行业下行期,陈华“安全、稳中求进、结构优化”的管理风格,也更符合当下“稳”字当头的要求。他上任后的首次谈话,关键词是“质量、生态、世界、社会”,这都是在为品牌守住基本盘,而不是急于求成地刺激销量。

言西认为茅台这次调整,再强的品牌和公司,也拗不过经济规律和消费趋势。茅台过去被赋予了太多的金融属性,现在正在回归其消费品本质,这个过程必然是痛苦的。

指望换一个董事长就能立刻让茅台酒价重回巅峰,是不现实的。现在的困局是结构性的,需要时间和策略去慢慢消化库存,寻找新的增长点。

现阶段,茅台最需要的可能不是激进的改革家,而是一个能稳住大局、优化内部、并能为未来战略转型铺路的人。从这点看,陈华是合适的人选。他的任务不是立刻让茅台“飞起来”,而是确保它在“转身”时别摔着,并为下一次起飞蓄力。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用这句话来形容当下的茅台很贴切。

茅台早已不是一个人的茅台,它的每一次人事变动,都是企业在行业周期、市场压力和战略转型之间做出的艰难抉择。张德芹的离任,不是因为他不努力,而是在消费深度变革的今天,单一的酒企思维已经难以应对茅台所面临的复杂局面。


短期看,茅台还得在行业下行的“阵痛期”里待一阵,价格稳定和库存消化都需要时间。

但长期看,茅台的品牌、工艺和稀缺性这三大护城河依然坚固。

新董事长陈华的任务,就是在守好质量生命线和生态底线的同时,运用其资源和宏观管理能力,为茅台打开文旅、资本、数字化等新的叙事空间,完成从“酒企龙头”到“区域经济杠杆”的升级。

这脚“刹车”,或许不是为了倒车,而是为了看清路况,换好档位,更稳地驶向下一个阶层。

注:(声明:文章内容和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以上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不作为投资依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点击查看风险提示及免责声明
热股榜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
加载中 ...
加载中...

二维码已过期

点击刷新

扫码成功

请在手机上确认登录

云掌财经

使用云掌财经APP扫码登录

在“我的”界面右上角点击扫一扫登录

  • 验证码登录
  • 密码登录

注册/登录 即代表同意《云掌财经网站服务使用协议》

找回密码

密码修改成功!请登录(3s)

用户反馈

0/200

云掌财经APP下载

此为会员内容,加入后方可查看,请下载云掌财经APP进行加入

此为会员内容,请下载云掌财经APP加入圈子

云掌财经
扫码下载

更多功能与福利尽在APP端:

  • 精选会员内容实时推送
  • 视频直播在线答疑解惑
  • 达人一对一互动交流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