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两月暴涨63%,天赐材料净利飙24%,电解液“液体黄金”还能狂飙多久?
大家最近有没有感觉,身边关于电动车、电池技术的新闻越来越多了?
前有某手机巨头宣布造车,后有各种固态电池“黑科技”刷屏。就在这锂电江湖风起云涌之际,一场看似不起眼的官司,却让我们窥见了一个行业龙头为守住自己“命根子”所下的狠劲。
就在前不久,A股上市公司天赐材料发布公告,把一位前员工和竞争对手金石资源一起告上了法庭。原因很简单,这位老兄以前在公司是研究核心产品“六氟磷酸锂”的,跳槽后,反手就把老东家的核心技术当成了“投名状”,用在了新公司。
这操作,天赐材料能忍?必须法庭上见!
这已经不是天赐材料第一次为“护城河”而战了。2024年,他们还起诉了另一起员工泄密案,两位员工违法所得高达544万元,最终在2025年9月天赐材料胜诉。
看到这,你可能要问了:这个听起来很化学的“六氟磷酸锂”到底是个啥宝贝?能让一家上市公司如此大动干戈,甚至不惜对簿公堂?
说白了,这就是天赐材料的“命脉”,也是它能在激烈的锂电池行业里稳坐“龙头”交椅的撒手锏。
六氟磷酸锂,为何是兵家必争之地?
锂电池就像一块“能量三明治”,中间需要一种叫“电解液”的液体来传导电流。
而这个“六氟磷酸锂”,就是电解液里最核心、最贵的那个溶质,成本能占到电解液总成本的将近一半!它直接决定了电池的导电性能和稳定性。你可以把它理解为电解液的“灵魂”。
谁掌握了高效、低成本生产“六氟磷酸锂”的技术,谁就在电解液行业里拥有了绝对的话语权。
天赐材料深谙此道。早在2011年,他们就攻克了六氟磷酸锂的自产技术,实现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还不算完,他们后来又对技术进行了神级升级,搞出了“液态六氟磷酸锂”技术。
传统方法像做冰块,需要先结晶成固体,再融化使用。而天赐的液态技术,相当于直接生产“冰水混合物”,省去了结晶步骤,能把溶剂和六氟磷酸锂直接混合生产成电解液。这一步的省略,带来的可是真金白银的成本下降!
凭借这一手绝活,天赐材料现在能年产33万吨液态六氟,自供率高达98%以上,生产成本远低于同行。这意味着,当别的公司还在为原材料价格波动发愁时,天赐材料已经靠着内部供应,把成本牢牢握在了自己手里。
从低谷到反弹,龙头底气何在?
说完了技术,咱们再来看看公司的经营状况。毕竟,光有技术不行,还得能赚钱。
天赐材料的主营锂离子电池材料,其中电解液是绝对的主力。根据公司近年的财报,这块业务的收入占比常年超过80%,是公司不折不扣的“顶梁柱”。
先说说不太好的。2024年,整个新能源行业经历了一轮周期调整,上游材料价格下跌,天赐材料的业绩也受到了冲击,出现了大幅下滑。这其实是行业共性,龙头也难以完全避免周期的影响。
进入2025年,情况发生了逆转。特别是从8月份开始,六氟磷酸锂价格一路飙升,出现了短期供需失衡。截至10月27日,六氟磷酸锂价格涨到了9.8万元/吨,比月初暴涨了63.33%!电解液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
2025年前三季度,天赐材料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实现营收108.4亿元,同比大增22.34%;实现净利润4.21亿元,同比大增24.33%。
这份财报清晰地表明,公司已经迅速从2024年的低谷中爬了出来,重新回到了增长的快车道。
根据行业数据,2024年天赐材料的电解液出货量接近50万吨,全国市占率高达34%,多年稳居国内第一。这个市场份额是它龙头地位最直接的证明。
为什么它能这么快反弹?
根源就在于前面说的“成本控制”和“客户绑定”。 当行业回暖、产品涨价时,拥有低成本优势的企业,利润弹性是最大的。天赐材料正是“首当其冲”的受益者。
一体化布局,不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吃过行业周期的亏,天赐材料显然在思考更长远的未来。
它的策略是:纵向一体化,把产业链上下游都打通。
除了我们熟知的电解液,公司正在积极向上游延伸,布局了从锂辉石到碳酸锂、磷酸铁锂的产业链。甚至,他们还布局了锂电池回收业务,目的是形成一个“开采-生产-使用-回收”的产业闭环,最大限度地稳定原材料供应,平抑价格波动。
根据2025年中报,公司目前有20万吨锂电池电解液项目、年产20万吨锂电材料项目、10万吨锂离子电池回收项目等多个重大项目正在建设中。这些项目一旦投产,天赐材料的行业地位和抗风险能力将再上一个台阶。
曾经的起点,如今的“小副业”。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天赐材料起家其实是做日化材料的(比如:洗发水、沐浴露里的添加剂)。这块业务至今还在,像牛磺酸钠等产品甚至进入了雅诗兰黛的供应链。
但根据2024年年报,日化业务年营收一直没能突破13亿元,增长缓慢。而且,设计产能有24.54万吨,但产能利用率只有43%-65%,存在明显的产能闲置。所以,公司的重心已经非常明确地转向了锂电材料,日化业务更多是作为一个稳定的现金流补充和“第二曲线”的探索。
左手守旧,右手创新。
面对未来,尤其是固态电池这个被视为“下一代电池”的颠覆性技术,天赐材料这个电解液龙头会不会被淘汰?
他们的答案是:不会,而且我们已经准备好了。
深度绑定大客户,开拓海外市场。
在现有的液态电池领域,天赐材料的客户名单堪称“豪华天团”。
宁德时代作为动力电池的绝对王者,是天赐材料最核心的客户。从2014年收购东莞凯欣进入其供应链后,双方的合作关系持续至今。2024年6月,双方又签订了长期的物料供货协议。能抱紧“宁王”大腿,是无数企业梦寐以求的事情。
海外巨头公司早已不满足于国内市场。2020年,子公司与特斯拉签署了供货合同;2021年,与LG新能源签订采购协议。同时,公司启动了全球化战略,在德国、摩洛哥和新加坡设立子公司。德国的OEM工厂已经投产,摩洛哥年产15万吨电解液项目也在推进中。这步棋,是为了紧跟全球电动化浪潮,抢占海外市场先机。
押注固态电解质与新型锂盐。
固态电池用固态电解质取代了液态电解液,这对天赐材料来说是挑战,更是机遇。
公司已经未雨绸缪,开始布局硫化物固态电解质产品。凭借与宁德时代、LG新能源等巨头的紧密合作关系,未来一旦固态电池商业化,它的产品推进想必会顺利很多。
在液态电池向固态电池过渡的漫长时期内,还有一种叫“LiFSI”的新型锂盐备受关注。它的各项性能比六氟磷酸锂更优,主要用于高端三元电池。天赐材料沿用生产液体六氟的成功思路,已经把LiFSI的生产成本大幅降低。
截至2024年底,他们在江西九江拥有3万吨LiFSI产能,而主要竞争对手新宙邦的产能仅2400吨,差距悬殊。这让他们在抢占高端市场的战斗中,占尽了先机。
面对公司的未来蓝图,天赐材料的创始人及管理层展现出坚定的信心。
在一次内部会议上,公司高层曾表示:“我们经历过行业的低谷,也享受过高峰的荣耀。越是复杂的局面,越能考验一家企业的内功。我们在核心技术上的积累、在一体化布局上的决心、以及在新技术上的前瞻性投入,给了我们足够的底气去面对任何挑战。我们对天赐材料的未来充满信心,我们不仅要跟上时代,更要引领这个行业的技术发展。”
这番话,无疑给市场和投资者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言西认为天赐材料无疑是一家非常优秀的企业,它的成功路径非常清晰:通过核心技术建立成本优势,凭借成本优势和产品品质绑定大客户,利用规模效应成为龙头,再通过一体化布局和研发投入巩固护城河、布局未来。
它的“机”在于六氟磷酸锂的自产能力和液态技术,是它短期内难以被超越的根基。无论是全球化、一体化,还是押注固态和LiFSI,都走在了行业前列,显示了管理层卓越的前瞻性。进入宁德时代、特斯拉等巨头的供应链并维持长期关系,本身就是一道极高的竞争壁垒。
新能源行业具有强周期性,价格波动剧烈。即便是一体化布局,也无法完全免疫。2024年的业绩低谷就是明证。
固态电池的研发进程存在不确定性。如果固态电池商业化进程远超预期,那么对电解液整个环节都会造成巨大冲击。虽然天赐有布局,但能否顺利实现技术转型,仍是未知数。
对宁德时代等大客户的依赖度过高,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旦大客户的订单或技术路线发生变化,对公司的影响将是巨大的。
左手紧握现有的成本和规模优势,守住基本盘;右手大力投入前沿技术,开辟新战场。
这种“守旧”与“创新”并行的策略,让这位曾经风光的电解液龙头,在充满变局的锂电新时代,依然保有强大的竞争力,正在奋力书写属于自己的新篇章。
至于它最终能否穿越周期,持续引领行业,我们不妨拭目以待。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波澜壮阔的新能源史诗中,天赐材料注定会是那个不容忽视的重要角色。
注:(声明:文章内容和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 热股榜
-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