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点只赚指数不赚钱?海天味业年轻化战略年增40%
最近股市站上4000点,朋友圈里一片“牛市来了”的欢呼。
但奇怪的是,好多粉丝私下跟我说:“指数是涨了,可我账户还在亏啊!” 这现象挺有意思,大盘红火,个股却冰火两重天。
正好最近三季报密集发布,翻着报表就看到了个典型案例:海天味业。
这家卖酱油的老牌企业,刚发布的2025年三季报显示,前三季度营收216.3亿,同比增长6.03%;净利润53.22亿,首次突破50亿大关,同比增长10.53%。而同期,它的老对手中炬高新(就是做厨邦酱油的那家)净利润只有3.799亿,同比下降34.07%。

这就很值得琢磨了,同样在调味品行业,为啥海天能逆势增长,别的企业却在走下坡路?
更关键的是,海天自己也在2022年栽过大跟头,那时候它的市占率一度跌到12.6%的“冰点”。
到底是什么让它用两年多时间就打了场漂亮的翻身仗?

海天的底子,稳如老牛的调味品巨头。
先来看看海天的主业到底有多扎实。
说到海天,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酱油。没错,酱油确实是它的看家本领。但你可能不知道,海天的产品线已经覆盖了酱油、蚝油、酱料、醋、鸡精、腐乳等十大品类,光是产品规格就有200多种。这种“多条腿走路”的策略,让它在调味品行业里根基特别稳。
从规模来看,海天在全国有6726家经销商,覆盖了300万个终端销售网点。这是个什么概念呢?

相当于全中国每1300个人就有一个海天的销售点。更夸张的是,它实现了100%地级市全覆盖,县级市场渗透率超过90%。这种“毛细血管式”的渠道网络,是其他竞争对手短时间内很难复制的。
但最有意思的是,海天并没有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睡大觉。你看它的产品创新节奏:光是2023年6月之后,就推出了200多款健康趋势产品。这说明什么?
说明这家老牌企业也在紧跟时代变化,而且反应速度一点都不比新兴品牌慢。
说到主营业务占比,酱油依然是绝对主力,占营收的60%左右。但别忘了它的蚝油和调味酱,这两个品类也在快速增长,尤其是蚝油,现在已经做到了行业第一。这种“主业稳固、副业开花”的产品结构,让海天在面对市场波动时更有韧性。
危机中的转身,从“双标门”到零添加反击战、
时间倒回2022年10月,那时候海天正经历“至暗时刻”。
先是“添加剂双标”舆论风波,有网友爆料说海天在国内卖的产品含添加剂,在国外卖的却是零添加。这事儿在网上炸开了锅,直接冲击了海天几十年积累的品牌信誉。
更糟的是,竞争对手千禾味业趁势推出了“零添加”高端酱油,一下子抢走了零添加酱油市场38.98%的份额。内忧外患之下,海天的市占率从常年稳定的15%跌到了12.6%,2023年前三季度甚至出现了负增长。
但海天的应对,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危机公关和战略调整。
首先,它没有死守着传统产品线不放,而是快速转身,在2023年6月开始密集推出“原酿零添加”等健康产品。结果呢?到2024年第一季度,海天在京东、天猫的零添加酱油市占率就达到了42.3%,反而把千禾(跌至15.1%)甩在了身后。

更厉害的是,到2025年上半年,海天在整体酱油市场的市占率回升到20%,创了历史新高。这说明什么?说明龙头企业一旦认真起来,它的研发能力、渠道优势和品牌底蕴,还是能形成碾压式的竞争力。
不只是酱油,还要征服年轻人的胃。
如果说零添加酱油是海天的“防守反击”,那它在产品多元化上的布局,就是主动出击了。
2024年,海天推出了面向厨房小白的“万能汁料”系列。这个创意真的很懂年轻人,现在的90后、00后,想做菜又嫌麻烦,这种一站式调味料正好戳中痛点。结果6·18期间线上销售额突破8000万元,双十一更是冲到1.2亿元,增长了50%。其中海鲜捞汁单链接销量超过30万件。
还有更大胆的尝试,酱油麻薯冰淇淋。刚听说时我也愣了下,酱油和冰淇淋能搭吗?
但市场反馈很真实:在天猫旗舰店月销量稳定在6930件左右,复购率23%。这说明年轻人愿意为这种新奇体验买单。
在醋品类上,海天推出“有机陈醋”、“果醋饮料”,让食醋营收在2024年同比增长16.75%,创下近10年新高。

这些新品类的意义,不只是增加几个营收来源,更重要的是帮海天打开了年轻消费市场。数据显示,2024年海天线上营收达到12.43亿元,同比增长40%,远超线下增速。这说明它的年轻化战略真的见效了。
从“广撒网”到“精耕细作”。
海天有句老话:“有人烟处,必有海天”。但经历过2022年的危机后,海天意识到光有网点数量还不够,质量更重要。
于是从2022年开始,海天做了一次大规模的渠道“瘦身健体”。具体来说,就是淘汰了三类经销商:年销售额低于500万元的小规模经销商、动销周期超过60天的低效经销商,还有那些低价窜货、扰乱市场的“害群之马”。
数据显示,海天的经销商数量从2021年的7430家峰值,在2022-2023年累计减少了839家。但与此同时,它又引进了具备社区团购、餐饮供应链资源的新经销商。到2025年第三季度,经销商总数回升到6726家,而且资源明显向东部、南部等高潜力市场倾斜。
这种“总量缩量、结构优化、区域聚焦”的策略效果很明显:2024年,单经销商营收达到356万元,创历史新高。这说明海天不再盲目追求网点数量,而是更看重每个网点的产出效率。

另外,海天在线上渠道的布局也很值得一说。2024年,它联手热门脱口秀综艺,品牌曝光超2亿次;和美团闪购、饿了么合作“干饭节”,全年GMV同比增长14%。到2025年三季度,饿了么平台售点覆盖率超过86.81%。
这些动作显示,海天正在从传统的“渠道驱动”转向“用户驱动”。消费者在哪里,它就出现在哪里。
虽然海天是上市公司,但创始团队的态度对企业走向影响很大。创始人庞康很少公开讲话,但在内部会议上他多次强调:“海天要做百年企业,一时的风波改变不了我们做好产品的初心。”
这种“长期主义”的思维,在海天的战略决策中体现得很明显。比如:在推零添加产品时,海天没有为了抢市场而降低标准,反而坚持要用更贵的原料、更长的发酵周期。庞康说过:“消费者可能一时被营销话术吸引,但最终会为品质买单。”
在渠道改革最艰难的时候,他也顶住压力,坚持要淘汰低效经销商:“我们要的是健康增长,不是虚假繁荣。”这种着眼长远的决心,恐怕也是海天能快速回暖的重要原因。
言西认为海天这两年的起伏,最大的感受是:在股市里,选对公司比判断大盘更重要。
即便在4000点的牛市里,如果选错了股票,照样可能亏钱。而像海天这样的公司,即便短期遇到困难,但只要基本面扎实、转型果断,就有很大概率能重新站起来。
从投资角度,觉得海天案例有几点特别值得关注:
1.海天原来渠道网络那么强,还是差点被新兴品牌颠覆。这说明再深的护城河,也可能被新的消费趋势冲破。投资者要持续关注企业的应变能力。
2.海天如果不是早早布局蚝油、调味酱等新品,单靠酱油很难实现现在的增长。看公司不能只看主营业务,还要看它有没有培育新增长点。
3.海天主动削减经销商数量反而提升效率,这个反直觉的操作很说明问题,粗放扩张的时代过去了,精耕细作才是未来。
对于传统龙头企业,最关键的是看它能不能“跟着需求推新品、跟着趋势调渠道、跟着用户找玩法”。海天能做到,所以它走出了低谷。
其他企业呢?值得每个投资者深思。
从2022年的“双重危机”到2025年前三季度的净利润突破50亿,海天的故事很像一部逆袭剧。但它逆袭的背后,不是运气,而是一连串精准的战略调整:快速跟进零添加趋势、拓展年轻人喜欢的新品类、优化渠道效率、拥抱线上销售。
海天的经历是个生动的提醒:在变化的市场里,没有一劳永逸的赢家。只有那些既能守住主业优势,又敢于主动变革的企业,才值得长期持有。
注:(声明:文章内容和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 热股榜
-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