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创作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3nm刻蚀机+100%国产替代!中微公司半年营收破50亿,临港跑出“光速”半导体

在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半导体产业已成为国家战略的核心焦点。

中国正加速推动芯片自给自足,而上海临港作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奇迹”,正引领这场国产化浪潮。

2019年之前,这里只有3家芯片企业,产值仅1亿元;五六年后的今天,临港已聚集超过300家集成电路企业,产值飙升至500亿元,形成覆盖装备工艺、晶圆制造、材料封测的完整产业集群。

在这片热土上,中微公司作为刻蚀设备龙头,正以连续14年营收增速超35%的业绩神话,诠释着中国半导体设备的崛起之路。

从荒芜到产业集群的蜕变。

上海临港的转型故事,是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的缩影。

2019年,中国政府将集成电路列为国家战略重点,临港凭借其区位优势和政策支持,迅速成为国内外半导体巨头落户的首选。

中芯国际投资88.7亿美元建设产能基地,预计2027年达产;长电科技、中微公司等头部企业纷纷入驻,形成协同效应。这种集聚不仅降低了供应链成本,更促进了技术交流和人才流动。

临港的成功并非偶然。它体现了中国在半导体领域的长期布局:通过税收优惠、人才引进和基础设施投入,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生态。

图片

截至2025年,这里已成为中国最先进的芯片制造基地,支撑着国内14nm及以下先进制程16.7万片/月的产能,以及成熟制程152.1万片/月的庞大体系。中微公司作为临港的标杆企业,其总部大楼矗立于此,象征着中国在高端制造领域的雄心。

高增长背后的业务逻辑。

中微公司的财务表现,堪称半导体设备行业的典范。

2024年,公司营收同比增速达44.7%,而2025年上半年依旧保持43.9%的高增长,凸显其增长的可持续性。净利润方面,2025上半年实现7.06亿元,同比增长26.62%,在高基数下仍显强劲。

图片

刻蚀设备是中微公司的核心业务,2024年贡献收入72.8亿元。其中,ICP刻蚀设备收入25.3亿元,CCP刻蚀设备收入46.5亿元。ICP技术用于硅和金属刻蚀,门槛较高,是中微公司的起家之本;CCP则专注于电介质材料,与北方华创形成差异化竞争。

值得一提的是,中微公司是少数攻克ICP技术的国内企业,这为其在7nm以下先进制程的突破奠定基础。

图片

新业务拓展成为增长第二曲线。2025年上半年,LPCVD和ALD导体化学沉积设备销售额同比暴增608.2%,反映公司在新领域市场开拓顺利。

截至2024年底,公司已开发六种金属薄膜沉积产品,钨金属沉积设备实现1.56亿元收入,手握4.76亿元薄膜沉积订单。此外,MOCVD设备全球市占率接近30%,在光学和功率器件领域站稳脚跟。

1.投资收益增厚利润。

通过少数股东参股,中微公司投资拓荆科技、志橙半导体等企业,2025年上半年投资收益达1.68亿元,较去年同期亏损的0.08亿元增加约1.76亿元。这种战略投资不仅分散风险,更强化产业链协同。

2.订单与合同负债预示未来增长。

截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合同负债高达30.67亿元,作为订单先行指标,显示下游需求旺盛。这主要受益于国内晶圆厂加速建设,以及3D NAND技术推广对刻蚀设备的更高需求。

图片

3.国产化浪潮与晶圆厂策略。

中微公司的高增长,离不开宏观行业的助推。中国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率整体仍低,即使自主化程度较高的刻蚀和薄膜沉积环节,国产化率尚未超过50%。这为国内企业留下广阔空间。

晶圆厂出于供应链安全考虑,倾向于多元化采购。例如: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等厂商在同个设备环节会引入2-3家供应商,为中微公司创造机会。

尽管与北方华创业务有重叠,但双方竞争主战场仍聚焦于与海外巨头的较量。在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被应用材料、泛林科研垄断的背景下,中微公司凭借技术突破,逐步抢夺份额。

图片

3D NAND技术的普及,更是中微公司的专属机遇。该技术通过堆叠层数提高存储密度,每多一层需增加2次薄膜沉积和刻蚀过程,且对沟道通孔深宽比要求极高。这降低了对光刻设备的依赖,反而提升刻蚀设备需求。

正是中微公司的优势领域。随着长江存储、长鑫存储等企业扩大3D NAND产能,中微公司订单有望持续增长。

研发投入,技术迭代的引擎。

中微公司的研发强度,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2025年上半年研发费用率接近30%,2024年为25.35%,高于科创板10%-15%的典型水平。高研发投入直接转化为技术突破和人均产值提升。2024年,公司人均产值超500万元,人均年化营收超400万元,接近国际领先水平。

图片

通过开发单双台设备、提高深宽比指标,中微公司产品已触及海外高端水准。7nm以下刻蚀设备打入台积电、SK海力士供应链,而北方华创客户仍集中于国内厂商。

目前,公司正集中火力攻克3nm刻蚀设备,决心做到顶尖水平。技术优势带来溢价能力,公司毛利率长期维持在40%以上,与北方华创难分伯仲。

图片

中微公司与北方华创的“双雄争霸”。

北方华创作为国内唯一平台型半导体设备公司,2024年刻蚀、薄膜沉积、热处理和湿法设备占总营收72%。其通过收购芯源微切入涂胶显影,并进入离子注入市场,布局全面。

中微公司虽规模暂处下风,但凭借技术专精和海外突破,正逐渐具备“叫板”实力。公司在刻蚀领域优势明显,且通过薄膜沉积和MOCVD设备延伸业务边界。晶圆制造三大环节,刻蚀、薄膜沉积、光刻,中微公司已布局前两项,未来或通过合作补足光刻短板。

中微公司创始人尹志尧曾表示:“我们坚信,通过持续创新和专注,中微公司不仅能实现3nm刻蚀设备的突破,更将成为全球半导体设备领域的重要参与者。国产替代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我们的目标是站在世界技术之巅。”这番话折射出中微公司的雄心,不以国内市场为满足,而是直面国际竞争,用技术赢得尊重。

言西认为中微公司的成功源于三大因素:

技术深耕、产业趋势把握和战略前瞻。首先,公司以ICP刻蚀起家,选择高门槛路径,避免低端红海竞争。这种技术专注使其在先进制程中具备不可替代性。

其次,公司精准抓住国产化窗口,借临港产业集群效应放大优势。最后,通过投资拓展和业务延伸,构建生态护城河。

中微公司也面临不容忽视的挑战。

1.技术依赖风险:半导体设备更新迭代极快,3nm之后能否持续跟上国际步伐是关键。

2.竞争加剧:北方华创作为平台型公司,在资源整合上更具弹性;国际巨头则通过专利壁垒施压。

3.供应链稳定性:美国出口管制可能影响关键零部件采购,需加快国产替代。

对投资者而言,中微公司代表中国半导体设备的最高水平,但其高估值也隐含预期。

短期看,订单饱满和国产化推进支撑增长;

长期需关注3nm技术突破和新业务兑现。

建议投资者在乐观中保持理性,重点关注季度订单、研发进展及毛利率变化。

整装待行的国产替代者。中微公司的故事,是中国半导体产业崛起的缩影。从临港的荒芜到产业集群,从技术追赶到海外突破,公司用14年高增长证明了中国在高端制造领域的潜力。

未来,随着3D NAND普及、薄膜沉积业务放量,以及3nm技术攻克,中微公司有望在全球舞台占据更重要位置。

中微公司它不仅是一家企业,更是一种象征,中国半导体设备,正从跟随者变为规则制定者。

注:(声明:文章内容和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以上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不作为投资依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点击查看风险提示及免责声明
热股榜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
加载中 ...
加载中...

二维码已过期

点击刷新

扫码成功

请在手机上确认登录

云掌财经

使用云掌财经APP扫码登录

在“我的”界面右上角点击扫一扫登录

  • 验证码登录
  • 密码登录

注册/登录 即代表同意《云掌财经网站服务使用协议》

找回密码

密码修改成功!请登录(3s)

用户反馈

0/200

云掌财经APP下载

此为会员内容,加入后方可查看,请下载云掌财经APP进行加入

此为会员内容,请下载云掌财经APP加入圈子

云掌财经
扫码下载

更多功能与福利尽在APP端:

  • 精选会员内容实时推送
  • 视频直播在线答疑解惑
  • 达人一对一互动交流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