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通转让股权疑云:先增资再转让,受让人又转让,定价也是玄学
如今的九州通已不再满足于医药流通巨头的角色。今年以来资本动作频频,业务先后涉足汽车销售、控股医美企业、加码医疗器械,并与腾讯云合作开发AI医疗平台,让整个业务系统越来越庞杂,到底是资本信心的推动,还是盲目扩张进行多头战略并进,质疑的声音越来越多。
比如,今年以来,九州通已成立四家涉及汽车/电车销售业务的新公司,试图利用其仓储物流网络优势,切入与医疗场景相关的细分市场如疫苗冷链运输车等;今年4月九州通出资6.73亿元参与奥园美谷重整,旨在整合医美终端资源;九州通今年已在多个省市新成立至少14家医疗器械公司。
9月23日,九州通又发布《九州通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关于控股孙公司参与设立产业基金暨关联交易的公告》通过设立产业基金,投资创新型医疗器械、消费医疗等新兴领域,加速战略布局。
动作频频,各种动作背后都是要靠钱撑,只是九州通的资金够吗?
高杠杆下60%货币资金受限
财大气粗的外表下,九州通的资金状况实际上并不宽裕。今年6月底,九州通的账面货币资金是168.83亿元,资产负债率68%,相比年初只是增加了1个百分点,实际上九州通货币资金当中的受限资金就高达101.43亿元,占整个货币资金的60%,真正能够随时使用的资金只有67亿元,而同一时点,九州通的短期借款就高达122.42亿元,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达到498亿元,而且还有47.84亿元的其他应付款,就如同流动负债在整个总负债结构中的占比超过了96%。
虽然账面上应收票据和账款高达369.37亿元,预付款50.29亿元,但iFind数据显示,九州通今年上半年的营业周期同比有所延长,应收账款的周转天数在增加,存货周转次数在下降,与公司毛利率下降形成了相互映照。
而且今年上半年,九州通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入为809亿元,而流出则达到837.51亿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28.21亿元。今年上半年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1.06亿元,一改过去两年每季度均是负数的尴尬,实际上上所谓的"REITs轻资产转型"实现的,表面看是盘活数十亿元物流资产的金融操作,实则暴露了企业重资产运营模式难以为继、不得不采取新的金融工具再融资的尴尬。
此外,2025年4月九州通斥资6.73亿元收购奥园美谷股权的资本运作,实际上6.73亿元只是持股成本,目前奥园美谷的资产负债率已超过100%,负债总额高达28亿元,盘活奥园美谷需要的资金支持也不是小数目,考验着九州通的持续融资能力。
尽管九州通实行高度集中的集团化管控体系,强调“全国一盘棋”的服务体系,但根据天眼查数据,目前九州通直接和间接持股的公司合计超过700家,其跨界幅度之大、子公司数量之多,无疑对公司的财务融资、资源整合、风险控制、合规管理和战略协同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
旗下公司转让疑云重重
今年上半年九州通营业收入811.06亿元,同比增长5.10%;归母净利润14.46亿元,同比增长19.70%,表面上看经营效益出色,然而从扣非的归母利润对比来看,实则效益下滑近20%,利润的增长非内生性增长的结果,更多是处置子公司产生的收益所致,通过处置子孙公司获得资金。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之前,九州通并不热衷处置子公司,但是2024年和2025年上半年,处置子公司及其他营业单位收到的现金净额合计高达26.88亿元,今年上半年更是达到了19.44亿元,虽然处置金额当中大部分来自于配合发行医药仓储物流基础设施公募REITs出售医药仓储物流子公司,但也存在不少子公司减资以及转让股权的操作,操作方式不同寻常。
2024年4月,九州通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以5100万元的价格,将其持有的广东九州通讬嵄医疗器械有限公司51%股权转让给自然人宋俊。
该公司成立于2015年底,初始注册资本2000万元,由九州通医疗器械集团持股51%、高延文持股49%。2020年,公司注册资本增至1亿元,高延文将其持有的49%股权转让给陈永锋。2023年11月,公司注册资本由1.5亿元减至1亿元。2024年4月完成前述股权转让后,宋俊于同年9月出任法定代表人。2025年3月,公司注册资本进一步降至7000万元,法定代表人变更为陈永锋,并由其担任高管。
值得关注的是,宋俊在2023年10月至2024年6月期间,同时担任九州通医疗器械集团全资子公司广西九州通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及董事。显然宋俊接手广东九州通讬嵄医疗器械有限公司51%股权,不能排除属于关联交易,而且还仅按照净资产转让,并未溢价。
此外,股权转让款项未于交易当年全额收取:2024年实际收款2601万元,剩余2499万元直至2025年上半年才收回,交易为受让方提供了为期一年的付款信用支持。
2024年,九州通在哈尔滨九州通医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哈尔滨九州通”)的股权运作呈现出一系列复杂操作。具体过程如下:
2024年5月,原控股股东黑龙江九州通医药有限公司(持股51%)对哈尔滨九州通进行增资,认缴出资额由1.02亿元增至1.53亿元并完成实缴。由于自然人股东张瑞环未同步增资,其持股比例由49%降至39.04%,黑龙江九州通持股则升至60.96%,公司注册资本由2亿元增至2.51亿元。
然而,仅五个月后的2024年11月,黑龙江九州通主动减资,出资额由1.53亿元降至9300万元,持股比例降至48.69%。张瑞环因出资额维持9800万元不变,持股比例被动升至51.31%,成为新任控股股东。此次股权调整涉及处置价款1.53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减资当日,哈尔滨九州通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20.29万元。但根据九州通披露,其在2023年收到来自该公司的处置款4208万元,2024年上半年又收回1792万元,反映出哈尔滨九州通具备不错的销售周转能力。
2025年2月,哈尔滨九州通完成管理层变更,董事、经理、法定代表人及财务负责人均调整为张瑞环方人员,显示黑龙江九州通虽保留近49%股权,但已基本退出实际经营控制。
2025年9月,黑龙江九州通将所持48.69%股权转让予海南鸿益祥贸易有限公司。因属非控股股权转让,交易价格未公开披露。海南鸿益祥由郭洪宇持股80%,其名下两家存续企业——哈尔滨吉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与海南鸿益祥贸易有限公司,均成立于2023年,注册资本均为100万元。截至2024年底,两家公司员工人数分别为2人与0人,实缴资本均为0元。
这一系列增资后迅速减资、控股权让渡及分期收款的操作,战略意图与资金安排动机是什么呢?
此外,今年九州通处置的青海迈利邦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原名青海九州通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于今年3月完成更名,此前其控股股东九州通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将所持股份转让给自然人朱青。
原青海九州通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的股东结构为:九州通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持股51%,扬州医汇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持股49%。控制权转移过程分两步进行:今年1月先由九州通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减资降低持股比例,随后将股份转予朱青。
公开信息显示,朱青背景较为隐秘,未见于医疗行业相关记录。值得注意的是,股权转让完成两个月后,朱青又将大部分股权转回扬州医汇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使后者持股比例升至90%。
与此同时,扬州医汇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亦发生重大工商变更:法定代表人由陈帅变更为陈彪,唯一股东由陈志国变更为陈彪。
据天眼查信息,陈彪于2024年新晋持有徐州鼎隆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17.24%的出资比例,成为并列第一大出资人,而该企业系九州通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的股东之一。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4月扬州医汇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把名下青海九州通医疗科技有限公司49%的股份质押给九州通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上述一系列复杂的股权嵌套安排,加之非公开的转让定价,不仅人为制造了信息壁垒,阻碍了外部对于公司真实控制权归属的追溯,也令相关交易的商业合理性与真实性存疑。
参控股公司管理乱象丛生
这些合资子公司的转让原因,到底是出于市场环境剧变,还是管理不及,具体不得而知。
不过2024年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人民法院的字号为(2024)青0222刑初186号的刑事判决书显示,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某退休职工谢某曾多次挂靠合作青海九州通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中标医院的医疗设备采购项目,并且向多名国家工作人员行贿。
其实除了青海九州通之外,九州通旗下的多家子公司还因为违规被禁止参加政府采购活动。去年至今,九州通医疗器械集团、河北九州通、赤峰九州通相继被列入不良行为名单,被禁止参加政府采购活动。
今年7月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披露的案号为 (2025)渝01民终3412号的判决书显示,四川九州通医药有限公司(九州通持股93.33%)向重庆农产品集团有限公司订购了一批价值300万元的中药材原料和农产品,然在在约定检验期限的,四川九州通并没有在检验期限内将标的物的数量或者质量不符合约定的情形通知重庆农产品集团,对于货品质量的异议也没在接收后正式交涉给出证据和书面交涉,后续九州通不愿付款,重庆农产品集团不得不起诉到法院,最终四川九州通败诉。
整个判决书看来,四川九州通医药公司作为注册资金6亿元、下辖44家参控股子公司的大型医药公司,在购买的中药原材料过程之中,合同审核流于形式,未能有效协商关键条款、验收程序不合理且执行不力、质量问题响应机制缺失,面对货品质量不合格,部门间权责不清,沟通脱节、仓储与库存管理粗放,甚至资金支付与业务脱节,更重要的是, 证据留存意识薄弱,质量异议未形成书面记录。
这种对质量管理的轻视,同样出现在九州通其他多个子公司。去年至今,九州通旗下子公司湖南福达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被查出产销不符合技术要求的医疗器械、福建九州通中化医药有限公司被查出销售的盐酸氨溴索口服溶液微生物限度不达标,被认定为劣药;贵州九州通仁源医药有限公司被查出销售不合格的玻璃体温计;阜阳九州通曾通过中间人采购到不合格的防护服。
总体来看,九州通子公司在实际运营中,从采购渠道审核到入库验收的关键环节存在漏洞,对于分布广泛的参控股子公司,九州通似乎未能建立同等力度的有效质量监督体系,对下属公司的监管约束力有待加强。
尤为令人警醒的是,去年以来,九州通多家子公司深陷串通投标泥潭,遭军方采购系统施以终身禁入之罚,其中广州九州通更被彻底“拉黑”。这般合规风险如暗流涌动、层层堆叠,正悄然蚕食着九州通赖以立足的核心商业信誉。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 热股榜
-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