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创作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千万元罚单之下,百信银行在直销银行寒冬中找“生路”?

出品 | 子弹财经

作者 | 邢莉

编辑 | 蛋总

美编 | 倩倩

审核 | 颂文

近期,国内第一家独立法人直销银行——中信百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信银行)因千万罚单引发业界关注。

因互联网贷款业务管理不审慎等多项违规,百信银行被处以1120万元罚款,两名责任人被同时处罚。

这张千万罚单的落地,正值独立法人直销银行赛道遇冷之际。

站在行业角度来看,从2017年百信银行开业,到2025年中邮邮惠万家银行被母行吸收合并,这场关于独立法人直销银行的金融创新实验,最终只剩百信银行一家。

然而,独存似乎也并非坦途。

一边是合规风控的严峻拷问,一边是增收难增利的业绩压力,这家曾承载着直销银行创新使命的机构,正处在转型的关键期。

1、千万罚单背后,内控合规问题凸显

9月30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披露的行政处罚信息显示,百信银行因“相关互联网贷款等业务管理不审慎、监管数据报送不合规”等问题,被处以合计1120万元的罚款。

(图 /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官网)

更为业界所关注的是对责任人的追责。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处罚信息显示,于晓红被取消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5年,另一名责任人朱祎敏被给予警告处分。

此次被罚的于晓红,曾任百信银行行长助理。

2024年百信银行年度报告显示,于晓红在2024年10月已不再担任该行行长助理。而早在2024年11月,就有多家媒体报道其处于“失联”状态。

(图 / 百信银行2024年年报)

此次处罚直指银行在开展互联网业务中的风险管控缺位,暴露其相关业务管理环节的严重疏漏。

而高管离任后仍被追责且处罚力度如此之大,说明其违规行为发生时承担核心管理责任,且问题性质较为严重。

对于该罚单,百信银行方面在回应「子弹财经」时称,“此次处罚事项源自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于2023年对中信百信银行的业务监督检查,处罚涉及的业务发生在2021年1月1日至2023年6月30日期间。”

百信银行方面同时称,“我行高度重视监管意见,已全面落实相关整改措施,不断强化风险内控合规建设,经营发展稳中向好。”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罚单指向的互联网贷款业务,正是百信银行的核心支柱。

联合资信今年7月发布的评级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末,百信银行未开设物理网点,相关业务均通过互联网线上完成。

作为一家以“无网点、轻资产”为初心的直销银行,该行成立以来始终高度依赖个人消费贷款业务,占比常年高达75%以上。2022年至2024年,其个人贷款中的综合消费贷款,分别占比为84.09%、79.16%及76.52%。

这一模式在互联网流量红利期曾快速拉动规模增长,但也带来了一定的消费者投诉量。

在新浪黑猫投诉平台上,截至今年10月11日,百信银行消费者投诉量累计超4700条,涉及该行的投诉涵盖催收、放贷等问题,页面显示已完成处理的数量为3490条,占总投诉量的73%。

(图 / 黑猫投诉官网)

这一现象反映了百信银行在服务质量和合规管理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进一步加强管理。

2、资产质量有待改善,上半年业绩回暖

百信银行是国内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与互联网巨头在直销银行领域的创新尝试。

作为中国首家独立法人直销银行,百信银行由中信银行与百度旗下百度博瑞在2017年联合发起设立,初始注册资本为20亿元人民币,其中,中信银行持股70%,百度博瑞持股30%。

2020年,百信银行引入新股东加拿大养老基金。

经过此次增资后,中信银行持股比例为65.70%,加拿大养老基金作为新入局股东持股8.27%,百度博瑞的股权稀释至26.03%。

在这样的股权结构下,百信银行不仅具备金融风控的专业性、互联网企业的技术敏捷性,还有了“混血基因”。

自2021年起,百信银行进入稳定盈利期。

Wind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3年,百信银行分别实现营业收入29.98亿元、39.68亿元及45.34亿元,同比增长74.05%、32.35%及14.27%。

同期,该行分别实现净利润2.63亿元、6.56亿元和8.55亿元,同比增长167.81%、149.41%和30.25%。

不难看出,其业绩实现持续增长,但从增速来看,百信银行营收、净利增速均呈现放缓态势。

来到2024年,百信银行盈利水平更是出现了大幅下滑的情况。

年报数据显示,2024年百信银行实现营业收入46.26亿元,同比增长仅2.02%;净利润降至6.52亿元,同比下降23.72%,整体表现是增收不增利。

资产质量方面,百信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余额“双升”。

2024年,该行的不良贷款率从上年同期的1.36%上升至1.5%,不良贷款金额12.50亿元较上年上涨1.24亿元。

从不良贷款行业分布来看,百信银行不良贷款主要来自个人消费类贷款,2024 年末个人消费贷款(不含汽车贷款)不良贷款率为1.56%,略高于全行平均水平。

拨备方面,由于2024年百信银行保持较大的减值准备计提力度,随着不良贷款规模上升,拨备水平较上年末有所下降,拨备覆盖率则从上年底的303.76%降至264.7%。

联合资信在评级报告中指出,受市场情况影响,百信银行净息差收窄,利息净收入增速放缓,叠加信用减值损失规模的上升,净利润有所回落;考虑到其业务结构调整对拨备计提规模的影响,以及市场利率下行趋势或将持续,未来其盈利能力变化情况需予以关注。

今年8月底,百信银行的二季度信息披露报告显示该行业绩回暖。

(图 / 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百信银行实现营收28.75亿元,同比增加28.65%。其中利息净收入贡献27.01亿元,同比增加7亿元。但其净利润4.72亿元,同比微增仅0.07亿元,增幅1.5%。

营业支出项方面,百信银行信用减值损失大增,2025年上半年该行计提信用减值损失14.84亿元,同比增加5.67亿元,增幅高达61.83%。

该行计提信用减值损为何大幅增长?未来该行又将如何改善增收难增利的状况?「子弹财经」就该问题致函百信银行方面,截至发稿仍未获回复。

3、直销银行“降温”,“剩者”百信银行何去何从?

独立法人直销银行的诞生,源于传统银行业对互联网浪潮的主动回应。

自2013年北京银行率先试水直销银行模式后,近百家银行跟风推出线上业务板块。但这些直销银行多数为银行下属部门,没有独立经营牌照。

2017年,百信银行正式开业,获得了全新的金融牌照和经营自主权,打破了传统银行的组织架构限制。

2020年12月,招商银行与京东数科合资筹建的招商拓扑银行获批。业内一度认为,招商拓扑银行的成立将成为直销银行“第二极”,但该银行于2022年终止筹备,未正式开业。

2022年1月,邮储银行全资设立的中邮邮惠万家银行完成注册,注册资本达50亿元,成为首家国有大行背景的独立法人直销银行。

然而仅运营三年半后,邮储银行于2025 年9月公告称,将吸收合并中邮邮惠万家,注销独立法人资格。邮惠万家银行的全部业务、财产、债权债务以及其他各项权利义务由邮储银行承继。

随着中邮邮惠万家的谢幕,最先开业百信银行,如今成了首家独立法人直销银行赛道上的“独苗”。

独立法人直销银行,无需铺设线下网点,理论上大幅降低了运营成本。然而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这类银行却面临着获客难、产品同质化严重等问题。

一位银行业资深从业人士向「子弹财经」透露:“由于缺乏线下网点的支撑,独立法人直销银行只能依赖线上渠道获客,但在互联网流量红利逐渐消退的背景下,线上推广成本持续攀升,获客效率低下、客户留存率不高;另一方面受限于业务范围与资源投入,产品多集中在低风险理财、消费贷等领域,难以形成独特的市场竞争力。”

与此同时,与同为头部互联网巨头旗下的微众银行、网商银行相比,百信银行差距颇大。

在资产规模上,微众银行、网商银行依托生态场景实现了规模效应。

微众银行总资产达7147.25亿元,网商银行总资产达4835.55亿元,均远超百信银行的1195.16亿元。

从营收净利情况来看,2025年上半年,百信银行营收增速为28.65%,为三家中最高,但实现营业收入仅28.75亿元,而其余两家营收均超百亿。

同期,微众银行净利润已达55.66亿元,网商银行净利润为20.47亿元,而百信银行上半年净利润仅4.72亿元。

在直销银行遇冷的行业背景之下,百信银行未来将如何发展?

「子弹财经」注意到,近年来百信银行加码产业金融。

股东中信银行在2024年年报中提及,百信银行“紧抓国家产业化数字升级带来的产业金融结构性调整机遇,有效提升产业金融业务占比”。截至2024年末,百信银行产业金融业务增幅达37.32%,占比较上年末提升6.66个百分点。

联合资信在评级报告中指出,百信银行依托“百兴贷”“百票贴”等特色产品,实现小微企业贷款的精准投放。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该行个人经营贷款为142.27亿元,占比16.93%,较去年上涨8.28个百分点。但汽车贷款为18.24亿元占比2.17%,较去年下降1.19个百分点。

此外,百信银行公司贷款规模相对较小。由于2024年贴现业务规模大幅下降,导致公司贷款将至31.41亿元,同比下降54.52%;在总贷款中占比3.74%,较去年下降4.54个百分点。

综合来看,近年来百信银行着力推动战略转型及核心能力建设,依托股东协同优势加快消费金融服务场景融合,进一步探索特色化产业金融发展路径。

「子弹财经」注意到,今年一季度,百信银行的对外简称和展示logo发生了变化,从“百信银行”转变为“中信百信银行”,更加突出“中信”背书。

未来,该行如何依托中信系资源在产业金融领域建立差异化优势,业务扩张与合规风控之间的矛盾又将如何平衡?对此,「子弹财经」将持续关注。

*文中题图来自: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以上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不作为投资依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点击查看风险提示及免责声明
热股榜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
加载中 ...
加载中...

二维码已过期

点击刷新

扫码成功

请在手机上确认登录

云掌财经

使用云掌财经APP扫码登录

在“我的”界面右上角点击扫一扫登录

  • 验证码登录
  • 密码登录

注册/登录 即代表同意《云掌财经网站服务使用协议》

找回密码

密码修改成功!请登录(3s)

用户反馈

0/200

云掌财经APP下载

此为会员内容,加入后方可查看,请下载云掌财经APP进行加入

此为会员内容,请下载云掌财经APP加入圈子

云掌财经
扫码下载

更多功能与福利尽在APP端:

  • 精选会员内容实时推送
  • 视频直播在线答疑解惑
  • 达人一对一互动交流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