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化疗治愈”,中国PD-1创造胃癌新历史
开发肿瘤药物本就是挑战,而研发用于治疗胃癌的药物,更是难上加难。
近年来,尽管胃癌的治疗手段持续增多,但还存在不少待解“悬念”:最受关注的无疑是,胃癌围手术期治疗的变革何时会到来?
K药、O药在该领域的相继失利,一度让免疫疗法在胃癌围手术期领域的突围蒙上阴影。好在,希望又持续涌现——MATTERHORN研究取得积极顶线结果,让患者看到曙光;近日,复宏汉霖的PD-1抑制剂H药汉斯状,又在该领域迈出了关键一步。
10月9日,复宏汉霖宣布,H药联合化疗新辅助治疗、后续单药辅助治疗胃癌的III期临床研究(ASTRUM-006),在期中分析中达到了主要研究终点无事件生存期(EFS),支持提前申报上市。
这一结果意味着,H药成为全球首个在胃癌围术期(术前新辅助+术后辅助)治疗中,以免疫单药取代术后辅助化疗的方案。
换句话说,中国PD-1在胃癌围手术期治疗领域创造了新历史。
/ 01 /更大的市场,更严峻的挑战
胃癌围手术期治疗是更大的市场,也是更严峻的挑战。
更大的市场,核心在于患者的需求与规模。
所谓围手术期,指的是术前、术后的治疗,作用是帮助患者达到手术指标,并让术后预后效果更佳。这一方向契合胃癌治疗的趋势——目前,根治性手术仍是治愈胃癌的唯一手段。但当前胃癌治疗存在明显短板:手术切除率低,获得根治性切除的患者比例少,且Ⅱ期以上患者术后复发率居高不下。
相关研究表明,局部进展期胃癌术后复发率为40%-70%,2次术后的5年生存率不足25%。提高手术切除率、寻求更有效的手术治疗以外的其他治疗手段是胃癌治疗研究的发展方向。也正因此,新辅助治疗/辅助治疗在胃癌患者中的作用逐渐被认可。
与之对应,围手术期治疗针对的阶段更“早”,目标群体主要是Ⅱ/Ⅲ期肿瘤患者。我国胃癌新发病人数在36万左右,根据中国国家癌症登记中心的统计研究数据,我国接近60%胃癌患者处于该阶段。这也意味着,胃癌围手术期患者目标人群超20万。
更广泛的应用群体,自然对应着更庞大的市场规模。据测算,全球该市场规模约在60亿美元-70亿美元。此外,与晚期胃癌治疗领域新疗法扎堆的红海竞争不同,“早期”胃癌围手术期仍是潜力巨大的蓝海市场:
截至目前,全球尚无免疫疗法在胃癌围手术期领域获批。这直接导致当前围手术期治疗仍以化疗为主,但受化疗的不良反应、并发症等因素影响,许多患者无法完成完整的治疗方案,且化疗的疗效存在明显“天花板”。
这一现状的背后,是早期肿瘤药物研发所面临的更高维度的挑战——不仅要对疗效和安全性提出极致要求,更需精准把握治疗时机、筛选优势人群,任何一环的疏漏都可能导致全局失利。
最具代表性的案例是,在胃癌围手术期治疗领域,K药、O药两大明星药物相继在此折戟。K药开展的Ⅲ期研究KEYNOTE-585,其主要终点无事件生存期(EFS)未达到统计学意义;O药的Attraction-5研究,则未达到无复发生存期(RFS)的预设终点。两者的双双失利,为整个领域敲响了警钟。
当然,失败之中亦藏有转机。他们亚组分析显示PD-L1高表达、MSI-H等患者生存获益明显,这强烈提示:面对胃癌这一高度异质性较强的瘤种,在试验设计之初就必须考虑选择治疗优势人群,制订分层治疗策略。
未来的研发方向已逐渐清晰,新一轮竞逐悄然开始。谁能率先在胃癌围手术期治疗领域实现突破,谁就能定义该领域未来的治疗标准——这既是患者的期待,也是药企不容有失的蓝海机遇。
/ 02 /被改写的历史,H药的一大步
免疫疗法,注定会是胃癌围手术期治疗的变革者。
虽然K药、O药在此领域失利,但PD-L1抑制剂度伐利尤单抗仍成功突围,且已在美递交新适应症NDA,FDA预计将在2025年第四季度作出审批决定。
而如今,复宏汉霖的H药凭借前瞻性的临床设计与卓越的数据,正在将胃癌围术期治疗的竞争推向一个全新高度。
第一,复宏汉霖的H药直指“去化疗”的更高目标,是胃癌治疗领域的历史性一步。
临床中,部分患者在胃癌术后无法耐受化疗副作用,因此放弃了术后辅助治疗。
海外药企成功的研究,实际上并未完全解决上述痛点。因为方案设计中无论术前还是术后,均需联用化疗。这种方案是否适用于上述不耐受化疗的患者,目前仍存在疑虑。
而复宏汉霖的ASTRUM-006研究做出了一个关键决策:术前采用“H药+SOX化疗”,术后则直接采用H药单药维持。这一设计使其成为全球首个在胃癌围术期以免疫单药成功取代术后辅助化疗的方案,不仅直击当前治疗体系的软肋,更真正为不耐受化疗的患者打开了“无化疗生存”的大门。
第二,H药有望进一步提升治愈机会。
虽然ASTRUM-006研究的详细数据尚未公布,但该研究达到主要研究终点无事件生存期(EFS)已是既定事实,且其病理完全缓解(pCR)率更是达到对照组的3倍以上。目前其他同类免疫联合方案的最佳pCR率,仅约为化疗的2倍。此外,这项研究的首例受试者入组是在2019年,很多患者从首次用药到现在已存活5年以上,显示出持久且稳定的治疗获益。这一差距并非偶然,它清晰地预示着H药方案在降低术后复发、提升治愈方面的显著优势。
也正因此,H药的这一进展被视为胃癌围手术期治疗领域的重大突破。据了解,独立数据监查委员会(IDMC)已建议针对H药该适应症提前申报上市,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治疗时间。
显而易见,H药将成为该领域的定义者,重塑格局、引领新的治疗标准。
/ 03 /PD-1红海屡突围,复宏汉霖启示录
尽管PD-1领域早已被贴上“红海”标签,但复宏汉霖的H药却屡次在其中实现突围。三年前,H药成为全球首个获批用于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S-SCLC)一线治疗的PD-1单抗,如今在胃癌围手术期治疗赛道又将开辟出一片新的超级蓝海。这背后无疑值得借鉴思考。
仔细剖析,H药的突围并非偶然,其背后是“精准锚定患者需求”与“分子差异化优势”两大核心能力的深度协同。
首先,对患者需求与疾病特征的深度理解,是H药打开胃癌围术期蓝海的关键前提。
胃癌的高度异质性决定了“一刀切”的治疗方案难以奏效——尤其在围手术期场景下,患者的肿瘤分期、微环境特征直接影响治疗。此前K药、O药在该领域的失利,也从侧面印证了“未精准分层人群”的短板。
复宏汉霖恰恰抓住这一核心痛点,在ASTRUM-006中基于肿瘤与微环境特征构建精准分型逻辑,针对性筛选PD-L1CPS≥5的患者入组。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设计并非盲目缩小范围,而是基于对“PD-L1高表达人群更易从免疫治疗获益”的临床认知,通过“精准筛选”实现“疗效聚焦”。最终研究达到主要终点且展现出优异的pCR率优势,本质上是其突出临床洞察力与试验设计能力的直接体现。
另一方面,在围手术期治疗赛道中,“术后免化疗”的概念正成为新的竞争高地。究其原因,术后辅助阶段的化疗毒性导致治疗中断率高、患者依从性差,使得整个辅助阶段的临床收益被抵消。
只是,虽然PD-1在肺癌等领域治疗阶段不断前移,而在胃癌围手术期领域胜果却仍极为罕见,败战连连,亟待更多突破。ASTRUM-006这一阳性结果恰恰验证了免疫疗法在胃癌围手术期的可行性,更体现出复宏汉霖在免化疗路径上的差异化优势。它使免疫治疗从“改善生存”进一步延伸到“提升治愈”,重塑了早期胃癌治疗的临床与市场格局。
对复宏汉霖而言,这不仅是又一个适应症的突破,更是H药在PD-1红海中凭借差异化优势建立新壁垒、拓宽增长曲线的又一次实证。
其次,H药自身的分子差异化优势,为其建立了核心竞争力壁垒。
在PD-1药物靶点趋同的背景下,分子层面的细节设计成为疗效与安全性拉开差距的关键。H药从设计之初便聚焦“增强免疫激活效率”、“延长T细胞活性”等目标,形成了六大差异化优势。例如,H药能够减少PD-1对免疫共刺激分子CD28的募集,从而减少磷酸化酶SHP2对CD28的去磷酸化作用,更大程度保留CD28传递的信号,因此,其进一步提高了信号通路下游AKT蛋白的活性,促进T细胞的持续、稳健活化;再比如,H药具有更强的PD-1内吞作用,减少T细胞表面留存的PD-1受体数目,带来更快、更强的免疫激活效应。
正是这些分子层面的“精雕细琢”,不仅让H药在围手术期“去化疗”方案中具备了疗效底气,也使其相比同类药物更能适配早期患者对“低毒、长效获益”的需求,成为其占据蓝海市场的核心底气。
显然,H药的一步步走向,充分诠释了一点:没有绝对的红海,只有不敢创新的思想——关键在于是否扎根创新,能否为患者带来切实的改善。
期待H药能早日在胃癌围手术期适应症获批上市,让更多挣扎于术后复发风险、化疗耐受困境的患者,早日用上这一突破性方案;更期待它能以这份“扎根需求、坚持创新”的初心,在更多像胃癌围手术期这样的“临床空白领域”持续探索,为尚未被满足的患者需求,带来更多改变与可能。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 热股榜
-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