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创作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51亿营收+675亿市值,晶合集成赴港上市能否撑起千亿梦?

当全球半导体产业的聚光灯长久聚焦于台积电、三星在3nm、2nm领域的“神仙打架”时,一家来自中国大陆的晶圆代工“后起之秀”。正以其独特的生存智慧和惊人的奔跑速度,在另一片广阔的战场上开疆拓土。

就在近期,国产晶圆代工巨头晶合集成正式递交H股上市申请,向“A+H”双平台资本布局迈出关键一步。

此消息一出,瞬间在资本市场激起千层浪。毕竟,对于中芯国际、华虹公司这些早已实现“A+H”双重上市的行业前辈而言,赴港融资已是常规操作。然而,晶合集成的特别之处在于其令人咋舌的上市频率与发展节奏。

图片

作为2023年才登陆科创板的“资本市场新人”,不到两年时间,便火速启动了H股上市流程,其成长之迅猛,战略之凌厉,不禁让人好奇。这家成立仅八年的企业,究竟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制胜密码”?

高增长背后的主营业务引擎。

要读懂晶合集成,首先必须深入其财务数据,因为数字是最客观的语言。

纵观其近年的业绩表现,可以用“逆势上扬,增速领跑”来概括。

经历了2023年全球半导体周期的下行阵痛后,晶合集成在2024年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财报显示,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2.49亿元,同比增长27.61%;净利润更是飙升至5.33亿元,同比暴增151.78%。这一增速,将同期的中芯国际与华虹公司远远甩在身后,在中国晶圆代工“三巨头”中稳居第一。

图片

进入2025年,其增长势头依然强劲。上半年公司营收达51.98亿元,同比增长18.21%;净利润3.32亿元,同比增幅高达77.61%。

照此趋势推算,晶合集成2025年全年营收突破百亿大关已是大概率事件,业绩将再创历史新高。

图片

那么,支撑如此高速增长的引擎究竟是什么?

答案清晰地指向其核心主营业务,显示驱动芯片(DDIC)的代工。

尽管从整体规模看,以2025年第二季度计,晶合集成仅是全球第九、中国第三的晶圆代工厂,与龙头中芯国际尚有差距。但在其聚焦的DDIC领域,它是不折不扣的“隐形冠军”。经过短短七年的潜心研发,晶合集成在2023年成功实现了150nm至90nm制程DDIC的量产,并一举拿下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宝座。

这项主营业务对公司意味着什么?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看。

1. 营收基石与护城河:DDIC业务是晶合集成的立身之本。它精准地踩中了半导体产业中被巨头们相对忽视的“需求盲区”。

与追求极致性能的CPU、GPU不同,显示驱动芯片不过度依赖尖端制程,150nm-90nm的成熟工艺已能满足绝大多数LCD面板的需求。

技术门槛适中,但市场规模却极其稳定且可观。从2K电视到8K电视,所需DDIC芯片数量呈几何级增长,这为晶合集成提供了一个稳定且持续的“利润甜点区”。

2. 技术迭代与市场拓展:晶合集成并未满足于在成熟制程的舒适区躺平。2025年上半年,公司已将DDIC制程进一步拓展至40nm,并计划在年底前将28nm技术推入风险量产阶段。

图片

这一举措的战略意图十分明确:进军价值量更高的OLED市场。OLED面板中,驱动芯片的价值占比高达7%(远高于LCD的4%),且随着智能手机、高端电视对OLED面板需求的激增,这片蓝海市场正迸发出巨大潜力。

初步预测,2025年中国OLED面板市场规模将突破5000亿元,对应的驱动芯片市场规模约达350亿元,而国内厂商在此领域的市占率尚不足一半,国产替代空间广阔。

正是凭借在DDIC主营业务上的绝对优势和持续深耕,晶合集成才拥有了高达60%以上的前五大客户营收占比,与京东方等国内外面板巨头建立了高粘性的合作关系,为其业绩的持续高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精准定位、高研发与极致成本控制。

在巨头林立的半导体代工领域,一位“新人”如何实现异军突起?

晶合集成的故事,是一个关于战略选择、持续投入和精细化管理的经典案例。

首先,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精准战略定位。当行业龙头们为攻克3nm先进制程投入数以百亿计的资金时,晶合集成在合肥“国家队”的支持下,敏锐地选择了显示驱动芯片这片“沃土”。它避开了与巨头的正面交锋,而是在一个需求稳定、且与中国庞大面板产业链深度绑定的细分领域深耕,实现了完美的“弯道超车”。

远超同行的高强度研发投入。很多人误以为做成熟制程就不需要高研发,但晶合集成的做法颠覆了这一认知。财报数据显示,从2021年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的研发费用率从7.31%一路攀升至13.37%。

图片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自2023年起,其研发费用率甚至超越了拥有更先进制程的中芯国际和华虹公司。这充分说明,公司即使在成熟制程上,也通过持续的技术迭代(如:从90nm到40/28nm)和工艺优化来构筑技术壁垒,保持产品的领先性和竞争力。

深入到供应链骨髓的成本控制能力。在成熟制程赛道,“高性价比”是王道。晶合集成深谙此理,并将成本控制做到了极致。其中最关键的一步,是自2022年起将业务向上游的掩模版领域延伸。掩模版被誉为晶圆制造的“精密模具”,自制掩模版不仅能将研发周期压缩约30%,更能显著降低产品单位成本。

这种“一体化”的成本优势,使得晶合集成在面对中芯国际等巨头可能发起的“价格战”时,拥有了更强的底气和竞争力。

第二、第三增长曲线已在路上。

晶合集成最令人惊叹的地方,在于它并未将DDIC的成功视为终点,而是将其作为一套可复制的“方法论”,快速地向其他半导体细分领域进行拓展。

目前,最成功的复制案例当属CIS(图形传感器)业务。CIS是手机摄像头的核心部件,占摄像头总成本的52%。

图片

此前,该市场长期被索尼、三星等国际大厂垄断。晶合集成抓住时机,通过绑定安防CIS龙头思特微,成功切入这一赛道。2025年上半年,CIS业务营收占比已迅速提升至20.51%,成为仅次于DDIC的第二增长曲线。

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增速放缓,但从双摄到多摄的趋势,使得单机所需的CIS数量持续增加,市场前景依然乐观。

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对此充满信心,他在近期一次内部会议上表示:“我们在DDIC领域验证了一套从技术突破、成本控制到客户绑定的成功模式。这套模式是具有普适性的。我们对在CIS领域已经取得的成果感到鼓舞,并且相信,在MCU(微控制器)、XR(扩展现实)芯片等未来重点布局的领域,我们同样能够复制成功,为公司打开第三、第四增长曲线。”

言西认为晶合集成的崛起之路,给中国半导体产业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范本。它告诉我们,在追求尖端科技的同时,绝不能忽视那些市场规模巨大、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成熟制程与细分市场。

晶合集成的成功,不仅是技术的成功,更是战略的成功、商业模式的成功。它的“高研发+强绑定+低成本”铁三角,构成了其难以被轻易模仿的核心竞争力。

挑战亦不容忽视。全球半导体周期的波动、地缘政治的风险、以及在新拓展领域面临的激烈竞争,都是其未来需要直面的课题。H股上市,将为它带来更多的国际资本和知名度,助力其全球化布局和产能扩张。

从三年两次筹划上市的资本运作,到八年登顶全球DDIC代工之王的产业奇迹,晶合集成用行动证明了它绝非“池中之物”。它的背后,是合肥“国家队”的远见卓识,是合肥乃至中国整个面板产业链集群的协同效应,更是其自身对市场规律的深刻洞察和强大的执行力。

如今,这艘半导体行业的“新锐战舰”正借助资本的双翼,再度扬帆“出海”。在其身后,一条以DDIC为基石,以CIS为翼展,并向MCU、XR等领域不断延伸的多元化战线正逐渐清晰。

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坚持当前的战略定力和运营效率,未来的晶合集成,绝不止于一个“全球第一”,它有望成为中国半导体产业中,一个在多个细分领域都具备全球影响力的“全能型选手”。

注:(声明:文章内容和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以上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不作为投资依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点击查看风险提示及免责声明
热股榜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
加载中 ...
加载中...

二维码已过期

点击刷新

扫码成功

请在手机上确认登录

云掌财经

使用云掌财经APP扫码登录

在“我的”界面右上角点击扫一扫登录

  • 验证码登录
  • 密码登录

注册/登录 即代表同意《云掌财经网站服务使用协议》

找回密码

密码修改成功!请登录(3s)

用户反馈

0/200

云掌财经APP下载

此为会员内容,加入后方可查看,请下载云掌财经APP进行加入

此为会员内容,请下载云掌财经APP加入圈子

云掌财经
扫码下载

更多功能与福利尽在APP端:

  • 精选会员内容实时推送
  • 视频直播在线答疑解惑
  • 达人一对一互动交流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