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创作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从“看报表”到“看未来”:北京银行陪伴科创企业“拔节生长”

出品 | 子弹财经

作者 | 嬛嬛

编辑 | 闪电

美编 | 倩倩

审核 | 颂文

在周期压力下,北京银行2025年上半年交出一份“韧性答卷”:更重发展质量、更显特色创新,在挑战中稳健前行。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北京银行资产规模较年初增长12.53%至4.75万亿元;总存款2.65万亿元,较年初增长8.39%;总贷款2.39万亿元,较年初增长8.18%。其中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制造业贷款等领域贷款均实现快速增长,分别较上年末增长19.31%、21.84%、17.27%、14.26%,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持续增强。营收净利“双增”,盈利能力稳步增长,该行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62.18亿元,同比增长1.02%,实现归母净利润150.53亿元,同比增长1.12%。

资产质量方面,截至6月末,北京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3%,关键风险指标实现“四下降”,不良贷款率、逾期贷款率、关注贷款率、逾期90天以上贷款偏离度分别较年初下降0.01个百分点、0.09个百分点、0.29个百分点和6.8个百分点。

谈及能够延续这一良好态势的关键支撑,北京银行总结了三个“早”:信贷结构早布局、风险识别早预警、不良资产早处置,真正体现了“经营风险”既要前瞻,也要精准。正如北京银行党委副书记、行长戴炜在业绩发布会上强调,“银行是经营风险的行业,具有收益前置、风险后置的特性。要把投资人投给我们的每一分钱都用好,未来将追求更高的ROE回报。”

整体来看,北京银行在规模、盈利、资产质量等多个维度均实现平稳发展,展现出较强的经营韧性。招商证券在其研究报告中指出,北京银行规模增长强劲,业绩增速明显改善;银河证券在研报中特别评价了北京银行的营收表现亮眼;华泰证券则认为上半年北京银行的隐性风险在不断改善,信用成本在下行。

此外,根据英国《银行家》杂志最新排名,北京银行按一级资本位列全球千家大银行第49位,较上年提升2位,综合实力与影响力持续增强。

1、锚定成长价值,“专精特新第一行”的底气何在?

北京银行近年来展现出稳健的业绩增长,其背后并非依赖简单的规模扩张,而是源于深刻的结构性优化与战略聚焦。该行以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为根本遵循,将科技金融定位为“第一战略”,把服务专精特新作为“一号工程”,坚定推进“专精特新第一行”建设,逐步走出一条差异化、高质量的发展路。

截至2025年6月末,该行科技金融贷款余额4346.08亿元,较年初增长703.29亿元,增幅达19.31%。服务专精特新企业超过2.6万家,较年初新增近6000户,覆盖率持续提升。这些数字不仅是战略执行成效的体现,更是市场对其服务模式认可的直接证明。

在业绩发布会上,北京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霍学文分享了科技金融业务的“诀窍”——将科技的软实力转化为融资的硬通货,从看企业历史报表转向看企业未来潜力。这一理念不仅重塑了信贷评审标准,也重新定义了商业银行在支持科技创新中所应扮演的角色。

首先,从“看报表”到“看未来”,重构科技企业信用评价体系。

科技企业大多“轻资产、高成长”,传统信贷模式不太适用。北京银行自主开发了“科创雷达”科技企业信用评价体系。科创雷达突破“唯财务数据论”的局限,综合知识产权数量与质量、研发投入强度、团队背景、技术领先性、市场前景等多维指标,实现对科创企业创新能力的量化评估。

打造专注、专业、专家、专营的“四专”服务队伍,北京银行的一线工作人员能真正做到对科技企业“看懂、敢贷、能贷”,将“技术信用”有效转化为融资信用。同时,该行设立科技金融授信审批委员会,在审批授权、定价机制、尽职免责等方面实施差异化管理,并配套专项资源,从制度上保障科技金融业务的专业与高效。

其次,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产品矩阵,精准响应企业差异化需求。

针对科技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北京银行构建了完善的分层分类的产品体系,实现从初创期到成熟期的全周期覆盖:

对于初创期企业,推出“科创e贷”“金粒e贷”等产品,通过简化流程、放宽准入门槛,破解“首贷难”问题;面对成长期企业,则提供“领航e贷”“智权贷”等产品,缓解企业抵押物不足的痛点,公开资料显示,“领航e贷”累计放款已超过1300亿元;为成熟期企业,提供银团贷款、并购融资等多元化服务。

霍学文透露,下一步,北京银行将在两个关键方向持续发力。一方面,坚持以长期主义的精神护航企业成长,升级科技创新评价体系,提升知识产权评价能力;另一方面,坚持以“投行驱动”的方法提升服务效能,打好“科技创新债券+科技企业并购贷款+并购撮合”王牌组合,并探索通过增信或创设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等方式,加大对科技企业和VC/PE发行科创债的支持力度,强化“耐心资本”支持。

「子弹财经」发现,北京银行在科技金融领域的深耕并非一日之功。从1999年中关村科技园区支行成立,2009年设立首家科技信贷专营支行,到2011年中关村分行开业、2022年首批入驻科创金融服务中心——近三十年,北京银行始终快步陪伴科技企业成长。也许正是这份沉淀与洞察,才让其有信心坚定走向“专精特新第一行”。

2、业务科技深度融合,数字时代的新护城河

北京银行在科技金融领域的持续领先,不仅体现了战略定力,更标志着其已迈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背后的核心动力,正来自科技与业务不断加深的融合与双向赋能——这一切,正在数字时代为它构筑起特色化发展的护城河。

当前,北京银行已全面跨入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的数字化转型2.0阶段,也就是“全面数字化经营”时期。该阶段聚焦于全数据驱动、全客群细分、全渠道整合、全产品适配与全策略闭环,旨在打造国际一流的数字银行。

为此,北京银行坚定推进“All in AI”战略。

在“All in AI”战略构建起的“1213”人工智能技术架构——即一体化算力底座、两大模型开发运营平台、超百项AI能力及三百余项AI应用场景。这套体系不仅在技术层面实现统一纳管和高效联动,更在业务层面带来实质改变:一体化底座强化了数据分析和运营效率,双平台依托“大模型+小模型”双轮驱动,将AI中台能力深度注入产品设计、客户服务与风控管理。

以客户与员工“双客体验”为核心的AIB平台,正是这一战略的典型代表。

北京银行的AIB平台整合了80项大模型服务、20余款智能产品、50款运营效率工具及10项GPT创作助手,形成了覆盖前中后台的智能应用体系。打造了支撑智能决策的金融价值矩阵,为全行转型升级筑牢了技术根基。

例如在业务赋能方面,“北银投顾”通过自然语言交互,为客户量身定制投资策略;“智能客服”集成全场景知识库,大幅提升客户服务满意度。

可见,一批“好用、管用、实用”的AI工具,正推动北京银行从“效率提升”迈入“智能决策”的新阶段。目前,该行已拓展300多个AI应用场景,持续探索“AI+银行”的新形态与新范式。

AI已不再仅是银行的辅助工具,而是逐渐成为业务创新的“智慧大脑”。全面的数字化经营既夯实了北京银行差异化竞争的根基,也为行业的数智转型之路提供了一个清晰、可借鉴的样本。

在银行业发展轨迹大多与经济周期同步的趋势下,过去十多年,中国银行业普遍以“规模导向”和“速度优先”为增长逻辑。在当前环境下,如何实现“有质量的增长”已成为行业共同的关键命题。凭借清晰的差异化路径和战略定力,北京银行不仅在复杂环境中持续实现着确定性增长,更在行业转型期悄然开辟出一片稳健前行的“价值绿洲”——以开放、陪伴、共赢的态度陪伴客户成长,在不断提升数字化、智能化、特色化的服务水平中构筑核心竞争力。

*文中题图来自:界面新闻图库。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以上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不作为投资依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点击查看风险提示及免责声明
热股榜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
加载中 ...
加载中...

二维码已过期

点击刷新

扫码成功

请在手机上确认登录

云掌财经

使用云掌财经APP扫码登录

在“我的”界面右上角点击扫一扫登录

  • 验证码登录
  • 密码登录

注册/登录 即代表同意《云掌财经网站服务使用协议》

找回密码

密码修改成功!请登录(3s)

用户反馈

0/200

云掌财经APP下载

此为会员内容,加入后方可查看,请下载云掌财经APP进行加入

此为会员内容,请下载云掌财经APP加入圈子

云掌财经
扫码下载

更多功能与福利尽在APP端:

  • 精选会员内容实时推送
  • 视频直播在线答疑解惑
  • 达人一对一互动交流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