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创作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锦江酒店港股IPO,是重生契机还是估值陷阱?

2025年6月底,资本市场传来重磅消息:“全球最大酒店集团”上海锦江国际酒店股份有限公司(600754.SH,以下简称“锦江酒店”)正式递表港交所,由东方证券国际担任独家保荐人。

这一动作,被视为锦江系在2022年锦江资本因股价与流动性问题黯然退市后,时隔三年重闯香港资本市场。然而,光环之下,现实骨感。尽管头顶“全球最大”称号,锦江酒店在A股的表现却持续低迷。

截至2025年9月12日收盘,其A股市值仅为258.32亿元,不足华住集团(897.49亿港元)的三分之一,更不到国际酒店巨头万豪集团(723.44亿美元)的二十分之一。

如此估值,与其规模地位形成尖锐反差。

在基本面未明显改善的背景下,这场港股IPO究竟是"破局之举",还是"无奈之选"?回溯其业绩表现、负债规模与商誉风险,答案逐渐清晰。

规模扩张后遗症

锦江酒店的业绩疲软,已非一日之寒。

据其最新招股书与2025半年报显示,2024年公司实现营收140.63亿元,同比下滑4%。这一数字不仅未能恢复至2019年151亿元的历史高位,甚至较2023年的146.49亿元继续收缩。

公司将其归因于“轻资产战略转型过程中关停部分自有及租赁酒店”,但战略收缩的背后,是核心盈利能力的持续走弱。

利润表现则更为严峻。2024年,公司归母净利润为11.44亿元,同比下降10.4%,净利润率也从2023年的8.7%下滑至8.1%。更值得警惕的是,扣非净利润仅录得5.39亿元,同比大幅缩水30.32%,显示主营业务盈利质量正在恶化。

进入2025年上半年,颓势未止。营收约65.26亿元,同比再降5.31%;归母净利润仅3.71亿元,同比暴跌56.27%,净利润率下滑至6.2%。纵观2022–2024年,其净利润率依次为2.4%、8.7%、8.1%,呈现明显的波动下滑趋势,盈利稳定性明显不足。

拉长时间线来看,锦江酒店的盈利能力始终未能走出“脆弱区间”。2020年受疫情冲击营收大跌34.45%,扣非净亏损6.7亿元;2022年再度录得扣非净亏损2.07亿元。即便在行业整体回暖的2023年,其利润回升力度也远逊于同行,暴露出其抗周期能力的薄弱。

为支撑此前大规模扩张,锦江酒店长期倚重债务融资,致负债规模持续攀升。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短期借款9.62亿元、长期借款96.31亿元,同比分别激增1341.64%和42.58%,加上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32.82亿元,三类负债合计高达138.73亿元。

沉重的债务负担直接推高财务成本,2024年,其财务费用达7.5亿元,其中利息支出5.32亿元,相当于吞噬了当年净利润的46.5%,几乎吃掉了一半利润,严重侵蚀盈利空间。

公开资料显示,锦江酒店自上市以来累计募资达258.38亿元,其中直接融资131.87亿元,然而大规模融资未能换来持续的利润增长,反而使公司陷入“扩张—举债—盈利受压”的负向循环。

此次赴港IPO,公司拟将部分募集资金用于“偿还高利率银行贷款”,但仅靠单次融资恐怕难以从根本上化解长期积累的债务困局。

更令人担忧的是,其“全球最大”规模光环背后,是靠2015年起一系列激进并购所堆砌起来的商誉“高塔”。截至2025上半年末,公司账上商誉仍高达117.91亿元,占总资产比例达25.8%,相当于每4元资产中就有1元属于并购溢价。

回看其扩张路径,2015年是一大转折。锦江以12.88亿欧元收购法国卢浮酒店集团,将郁锦香、康铂、凯里亚德等品牌收入囊中,借此跃升全球酒店第一梯队。

2016年更是国内并购“狂飙”之年。先以82.69亿元拿下铂涛集团81%股权,吞下7天、丽枫、喆啡等品牌;再以17.5亿元收购维也纳酒店80%股权,补强中端板块。随后又通过合作引入丽笙、希尔顿欢朋等品牌,旗下品牌总数快速膨胀至35个,成为国内品牌最冗杂的酒店集团。

然而并购后遗症也逐渐浮现。

首先,品牌重叠与内耗。经济型板块中,7天、锦江之星、IU定位接近、同质化竞争严重;中端市场方面,维也纳、丽枫、喆啡均主打商务客群,2024年维也纳与丽枫的RevPAR极为接近,左右互搏;中高端领域锦江都城、丽柏、郁锦香等品牌声量薄弱、未能形成合力。

其次,整合成效不彰。尤其海外板块卢浮酒店集团自2020年以来累计亏损超过3亿欧元,2024年仍净亏5689万欧元,本土化改造进展缓慢。

最后,商誉减值隐忧高悬。根据会计准则,若被收购业务未来现金流不及预期,需计提商誉减值并直接冲击利润。2024年公司虽已对部分资产计提减值,但超百亿商誉仍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若卢浮、铂涛等核心并购标的业绩继续恶化,大幅计提减值或将再次引发利润危机,重蹈2020年、2022年扣非亏损的覆辙。

开得越多,赚的越少

在酒店行业从“规模竞赛”迈入“价值竞争”的深水区,锦江酒店那顶“全球最大”的王冠,正日渐褪去光环,与华住、首旅等对手的差距不断拉大,其“规模不经济”的困境越发清晰。

从营收看,2024年锦江酒店140.63亿元的收入,仅相当于华住集团238.91亿元的约六成。虽仍领先于首旅酒店的77.51亿元,但首旅在营收微降0.54%的背景下,归母净利润反而微增1.68%至8.06亿元,展现出更优的成本掌控能力。

真正拉开差距的,是盈利效率。2025年上半年,锦江净利率低至6.2%,远逊于首旅的11.50%与华住的20.79%。更严峻的是,2024年其扣非净利润5.39亿元,甚至不敌仅1600家门店的亚朵集团。即便在轻资产转型进度上,锦江也未能占优,其特许经营及管理酒店客房占比达94.1%,与华住的94.95%几乎持平,但华住凭借更强的运营能力,实现了数倍于锦江的净利润。

“规模之王”未能换来“效益之王”2024年,锦江全球开业酒店数高达13416家,是万豪国际的1.43倍,但关键运营指标却全面落后,揭示出其扩张未能带来相匹配的收益提升。

衡量酒店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RevPAR显示,2024年锦江国内RevPAR同比下降5.8%,跌幅大于华住3%和首旅4.7%,显示其面临房价与入住率的双重压力。平均房价244.3元不仅低于华住的289元,降幅也更大,中高端市场竞争力明显不足;入住率65.2%更是远低于华住的81.2%,规模未能有效转化为客源吸引力。

中央预订率(CRS)更暴露出运营软肋:锦江仅56.9%,远低于华住的66.4%,反映其对OTA渠道依赖更重,渠道成本更高,进一步侵蚀利润。

与此同时,行业大环境也在剧变。2024年中国酒店业迎来“供给大爆发”:全国酒店数从2022年27.9万家激增至2023年32.3万家,2024上半年再增2.3万家;民宿2023年新增9万家,2024上半年又增5.1万家。而需求端复苏缓慢,2024年上半年国内旅游人次27.3亿同比增加14.3%,行业整体RevPAR却同比下降9%-12%,平均房价降3%-8%,价格战愈演愈烈。

在此背景下,锦江仍深陷规模执念。2024年新开酒店1515家、净增968家,但新店多位于三四线,盈利水平低;存量酒店则大幅降价,中端酒店RevPAR下降9.61%,部分经济型房价甚至低于2019年,陷入“开得越多、赚得越少”的负向循环。

反观华住与首旅,已果断转向精益增长。华住持续迭代汉庭3.5等产品提升中高端占比;首旅聚焦下沉市场中高端拓展,2024年新开中高端酒店412家,同比增加45.6%,实现“提质增效”。而锦江2025年仍计划新开1300家酒店,若运营效率没有根本改善,规模或将成为更沉重的包袱。

二次赴港,能否走出估值洼地?

锦江酒店此次冲刺港股,虽被官方表述为“深化全球化战略、拓宽融资渠道”的关键一步,但结合其基本面与昔日锦江资本从港股退市的经历,这次IPO更像是一场被动突围,背后承载的多重风险不容忽视。

回顾2022年,同属“锦江系”的锦江资本就因股价长期低迷、流动性不足,最终选择从港交所自愿退市,堪称一次折戟的资本尝试。如今锦江酒店再度赴港,市场难免存疑:若无法拿出切实的“规模转价值”证明,港股投资者恐怕很难买单。他们更看重盈利的持续性和ROE水平。事实上,2024年锦江酒店的ROE仅5.43%,不仅远低于华住的25.03%,也逊于首旅的7.06%;再加上净利率连续走低,估值溢价空间可谓相当有限。

据招股书披露,本次港股募资拟用于“强化海外酒店业务、推进海外数字化、偿还高利率债务及补充流动资金”。

但从其实际的债务压力和业务现状来看,这些规划尚未触及真正痛点。

偿债仅是杯水车薪,即便成功募资40亿港元,相对于133.89亿元的负债,也仅能覆盖一小部分,高企的资产负债率难以根本改善,利息侵蚀利润的局面仍将持续。

且海外拓展困难重重,公司计划重点发力东南亚,并于去年底与马来西亚RIYAZ集团达成合作,推动旗下品牌落地六国。但现实是,其海外业务累计亏损已超过3亿欧元,此前卢浮集团的整合成效不佳,已暴露出国际化运营的能力短板。再加上东南亚市场早有本土强者如YTL和国际巨头如万豪、洲际深度布局,若仍照搬国内那套“重规模、轻效益”的打法,恐怕只会复制亏损。

而锦江酒店所宣称的数字化目前也尚未带来实质性提效,尽管推出了WeHotel平台和GPP全球采购系统,但2024年其中央预订率仍落后华住约10个百分点。海外数字化更是一项高投入、长周期的工程,还需应对诸如欧盟GDPR等合规风险,短期很难转化为运营效率的真正提升。

此外,A股上市公司发行H股,还常伴随“流动性分流”的隐忧,若港股成交持续低迷,可能拖低A股市场关注度与股价表现。同时,A+H股之间的价差风险也不容忽视:一旦H股发行价低于A股现价,可能引发套利性抛压,加剧股价波动。

归根结底,锦江酒店的核心问题在于空有规模、却欠盈利。截至2024年,其开业酒店数量是华住的1.5倍,净利润却仅为后者的37.5%,单店效益差距显著。

在行业内卷加剧、需求恢复缓慢的背景下,锦江酒店应当聚焦品牌整合与运营效率提升,缩减低效品牌并着力培育少数核心中高端品牌;同时强化利润导向,优化预订系统与会员体系,控制负债成本;在海外市场推进本土化运营,摆脱对简单规模复制的依赖,以切实提升盈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总结

锦江酒店此次赴港IPO,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一家企业的抉择,更是中国本土酒店集团在全球化与规模化道路上的集体困境。拥有90年历史的锦江,曾凭借一系列并购迅速做大体量、冲进全球酒店第一梯队,却也因过度依赖外延扩张,陷陷入大而不强的泥潭。

未来,如果锦江不能尽快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型,即使成功登陆港股,也未必能换来资本的信任票。这场IPO,到底是一场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突围,还是又一道沉重枷锁?答案不在敲锣瞬间,而在之后的每一个财报里。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以上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不作为投资依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点击查看风险提示及免责声明
热股榜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
加载中 ...
加载中...

二维码已过期

点击刷新

扫码成功

请在手机上确认登录

云掌财经

使用云掌财经APP扫码登录

在“我的”界面右上角点击扫一扫登录

  • 验证码登录
  • 密码登录

注册/登录 即代表同意《云掌财经网站服务使用协议》

找回密码

密码修改成功!请登录(3s)

用户反馈

0/200

云掌财经APP下载

此为会员内容,加入后方可查看,请下载云掌财经APP进行加入

此为会员内容,请下载云掌财经APP加入圈子

云掌财经
扫码下载

更多功能与福利尽在APP端:

  • 精选会员内容实时推送
  • 视频直播在线答疑解惑
  • 达人一对一互动交流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