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半年报出炉:东海证券被罚5400万,创营业外支出之最
最近券商陆续给出半年报,纵观上半年券商行业的处罚,国内资产规模最大的券商中信证券的营业外支出也不过1589万元,中泰证券以4032万元成为营业外支出最大的上市券商,对比之下,新三板上市的东海证券上半年营业外支出高达5594万元,创下年内券商单笔处罚金额之最。
该罚单金额巨大,不仅刷新了行业年内处罚纪录,也相当于其去年净利润的2.55倍,更占今年上半年净利润的一半以上,业内普遍认为这将为其IPO带来重大不确定性。
最早在今年7月,一则重磅消息在金融市场掀起波澜 —— 东海证券因十年前在金洲慈航重大资产重组项目中的失职行为,被证监会处以没收业务收入 1500 万元、罚款 4500 万元,合计 6000 万元的巨额罚单,由此被计入2025上半年营业外支出。
这一罚没款数额巨大,相当于东海证券 2024 年全年净利润的 2.55 倍,给本就面临行业激烈竞争的东海证券带来了沉重一击。
这张罚单不仅是对过去失误的清算,更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东海证券在内部控制、业务能力、风险管理等多方面长期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回溯事件根源,2015 年东海证券担任金洲慈航重大资产重组独立财务顾问,负责为这场资本运作保驾护航。
按照规定,在 2015 年 12 月至 2017 年 12 月的持续督导期内,东海证券需要密切跟踪标的公司丰汇租赁的经营状况。
然而,从项目一开始,诸多问题便接踵而至。项目主办人员中途变动后,东海证券未及时指定新的主办人,督导工作出现明显断层。
在持续督导这一关键环节,公司严重失职。持续督导是保障资产重组项目合规推进的重要防线,原主办人员离职后,东海证券既未按规定重新指定主办人,也未妥善衔接后续工作,致使 2015 - 2017 年督导期内监督出现空白,丰汇租赁的造假风险未能被及时察觉,为后续的暴雷埋下了隐患。
对于第三方报告,东海证券采取了 “拿来主义” 的态度。
在重大资产重组项目里,审计、评估等中介机构出具的报告是判断项目可行性和真实性的重要依据。
但东海证券未对这些报告进行审慎核查,盲目信任,导致未能发现丰汇租赁财务造假的关键线索。
而在业绩承诺核查方面,东海证券同样流于形式。丰汇租赁在重组时许下诱人业绩承诺,东海证券却未深入验证其可行性,未保持应有的职业怀疑精神。
当标的公司实际业绩与承诺出现偏差时,也未能及时预警,最终让投资者承受了严重损失。在尽职调查环节,东海证券也表现得极为粗糙,丰汇租赁与多家关联方的交易未在重组文件中披露,而东海证券对此毫无察觉,出具的报告只字未提,构成重大遗漏,而这些隐藏交易正是丰汇租赁操纵利润的重要手段。
最终,东海证券出具的文件充斥着虚假记载,误导了投资者,也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
除了在金洲慈航项目中的失误,东海证券在其他投行业务中也频繁受挫。
2023 年,东海证券承销万润新能 IPO 项目,因对自身承销能力上限以及相关风控把握不足,导致万润新能高市盈率发行、高报价高价发行、高额募资和超募等 “三高” 问题。
上市后,万润新能股价一路下跌,投资者损失惨重,东海证券也因包销万润新能弃购股份及子公司作为战投认购的股份,账面浮亏严重,间接导致公司 2023 年出现历史上最大的亏损。
这一事件充分暴露了东海证券在大规模投行业务上的能力短板以及风控体系的脆弱性。
从公司内部管理来看,东海证券也存在诸多问题。
近些年,公司频收监管罚单,2024 年 4 月,江苏ZJJ指出其在全面风险管理方面,未建立多层次、相互衔接、有效制衡的风险管理运行机制;2022 年 12 月,因债券承销业务治理结构不健全、内部控制不完善等问题,公司被责令改正,时任总裁殷建华、时任债券发行部负责人许晓明被出具警示函。
而在公司管理层层面,更是乱象丛生,高管层频繁违法违规甚至涉嫌犯罪。
2022 年 9 月,常州市纪委监委公开通报相关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典型问题,涉及东海证券部分高管。
管理层的违规行为不仅损害了公司形象,更从根本上反映出公司在内部控制和合规管理上的失效,使得公司内部管理混乱,难以形成有效的决策和执行机制,进而影响到公司各项业务的正常开展。
在业务发展方面,东海证券的投行业务近年来持续萎缩。从收入数据来看,2022 年至 2024 年,其投资银行手续费净收入分别为 4.69 亿元、3.36 亿元和 1.99 亿元,呈现出明显的下滑趋势。
到了 2025 年上半年,投行业务净收入更是仅为 0.55 亿元,同比骤降 56.6%。
投行业务的萎缩也反映在团队规模上,2025 年初,东海证券投行业务团队有 148 人,到了6月末,人数已减至 127 人,半年流失率超过14%。
专业人才的大量流失,进一步削弱了公司投行业务的竞争力与执行能力,在市场竞争中,难以与行业头部券商争夺优质项目资源,形成了业务下滑与人才流失的恶性循环。
此外,东海证券保荐的安顺控股 IPO 终止,这对公司投行业务声誉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市场对其投行业务能力产生严重质疑,进一步阻碍了其业务的拓展。
东海证券自 2022 年启动 A 股 IPO 进程,然而,此次 6000 万元罚单以及过往诸多问题,使其 IPO 前景变得极为渺茫。
根据《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发行人 36 个月内若存在 “情节严重” 的行政处罚将构成上市障碍。此次巨额罚单极有可能被认定为 “情节严重”,而且当前券商 IPO 环境已大幅收紧,多家券商主动撤回 IPO 申请。
东海证券此前的违规行为以及此次重罚,无疑让其在 IPO 之路上举步维艰。即便公司宣称将全力推进 IPO 进程,但在重重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之前,实现上市目标困难重重。
东海证券 6000 万元罚单事件绝非孤立,它是公司长期积累的内部管理、业务能力、风险管理等多方面问题的集中爆发。
要想在竞争激烈的证券市场中重拾生机,东海证券必须痛定思痛,以此次事件为契机,全面深入地进行整改。
从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提升业务能力与风险管理水平,到加强管理层监督与合规意识培养,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
只有如此,东海证券才有可能逐步修复受损的市场形象,重新赢得投资者的信任,在未来的发展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立足之地。否则,等待它的或许将是在市场竞争中逐渐被边缘化的命运。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 热股榜
-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