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时代,企业领跑的秘密就藏在这句话里
出品 | 子弹财经
作者 | 语叔
编辑 | 闪电
美编 | 倩倩
审核 | 颂文
企业,如何将AI与业务真正融合?
刚刚结束的第九届华为全联接大会上,一位传统制造业企业技术负责人,私下问遍了现场能找到的AI研发大拿。但让他想不到的是,每个人给他的回答都不一样。
实际上,他所在公司的董事长在2023年就意识到,AI是下一个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机遇,把他作为空降高管,从互联网大厂挖过来,就是想利用他在互联网产品研发上的经验,推动企业尽快拥抱AI。
可是,进入到业务环节,这位技术负责人就傻了眼。整个技术团队并不知道该如何在生产业务中引入AI,更别谈如何融合了。最后,只能先使用某国产模型将客服系统升级,远远没有达到董事长最初设想的用AI提质增效目标。这也是他此次参与华为全联接大会的原因。
这家企业遇到的问题,正是中国企业在AI时代的常态。
今年2月,汇丰一项面向全球八大主要市场的企业调查显示,68%的中国内地受访企业表示有意投资人工智能技术,这一比例在全球受访市场中最高。同时,86%的受访企业表示,其财务职能部门的职责正在发生转变,更专注于提供实时数据和相关分析。
东方财富的调研显示,有68%的中国内地受访企业表示,有意向投资AI技术来提升运营效率。同时,超过88%的中国内地受访企业正在加大数字人才的投入。
然而,尽管众多企业纷纷表示出对AI的浓厚兴趣,并迫切希望通过引入AI来重塑自身的业务格局,乃至将其提升至战略高度,但遗憾的是,真正能够将这一愿景落地实施的企业却寥寥无几。
根据德勤的调查,中国企业AI技术普及率只有不到23%,大模型的应用率更是不超过12%。这一数据背后,折射出的是企业在AI应用道路上所面临的种种挑战与困境。
1、拥抱AI,企业首先要构建AI原生思维
AI,尤其是大模型,这两年一直是企业信息化的热词。
即使在面临不确定性的当下,很多企业为了抢上AI发展的高速列车,也不惜工本投入研发,做好了长期投入的准备。
但不可否认的是,企业对AI需求很大,浪费也不少。很多企业追风盲目投入,并没有让AI真正释放威力。
行业发展的起步阶段,不少企业只是将AI视作与ERP系统等一样的“工具”,认为开发出来几款应用,加到业务中去之后就能推动企业进步。
但事实上,AI的能力远不限于此,挑战也不止于此。根据IDC调研报告,中小企业在发展AI战略时,主要面临数据质量、算力、算法基础能力的限制。60%的中小企业表示在AI项目中遇到数据冗余和管理问题,导致资源浪费;而45%的企业表示数据清洗和预处理工作占据了大量时间和资源,实际效果不佳。
尽管如此,企业普遍认为AI技术能够带来显著的业务提升,特别是在客户关系管理、业务重塑、市场营销、供应链管理和客户服务等方面。
这就产生了庞大的企业需求和AI在实际应用中效力发挥有限的矛盾。
针对上述AI与企业业务融合的问题,华为常务董事、华为云CEO张平安在今年的华为全联接大会演讲中给出了答案。
他认为,企业想解决AI与业务结合问题,就一定要构建AI原生思维,要将AI技术和工具作为核心要素,来重新思考和设计企业流程、IT架构、业务创新,以便充分发挥AI的潜力,提高效率,创新业务模式。
在AI时代,企业领跑的秘密就藏在这句话里。
这种思维方式要求企业从战略高度出发,重新审视自身的业务流程、组织架构以及资源配置。如在流程优化方面,企业可以利用AI算法对海量数据进行深度分析,识别出流程中的瓶颈和冗余环节,进而实现流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改造。
这不是将AI技术和工具简单引入企业运营中,而是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和设计企业的各个层面,包括流程优化、IT架构重构以及业务模式创新,为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
2、拥抱AI企业需要做好三件事
以AI原生去思考,企业便拥有了全方位落实AI的可能性。张平安认为,扎实做好三件事情至关重要:算力、数据和模型。
首先,企业融合AI过程中算力非常关键,需要构建与企业需求相匹配的AI原生云基础设施。毕竟,算力,如同心脏一般,是推动AI进化的不竭动力。对于以大模型为核心的AGI时代来说,企业与AI协同,模型是最核心的支撑。而为了推动企业AI能力与业务场景的匹配,大规模的数据训练必不可少。这不仅要求企业拥有强大的计算能力,以支撑起海量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更需确保这些计算能力能够灵活扩展,满足企业业务不断发展的需求。
其次,数据质量决定企业应用AI模型的效果。作为人工智能的“粮食”,数据通过训练影响了模型在企业实际业务中的表现。因此,企业需要构建以知识为核心的数据基础架构,使数据能够更有效地服务于人工智能,而不仅仅是局限于传统的商业分析。这意味着企业需要对数据进行深入地挖掘、整理与加工,将其转化为对业务决策有价值的知识资产。
最后,企业应该围绕业务场景,构建合适的AI模型。这意味着对于企业来说,在构建AI模型时,应避免陷入“大而全”的误区。模型并非越大越好,亦非一个大模型能够适用于所有业务场景。相反,企业应围绕具体的业务场景和需求,构建适合的AI模型。这些模型应具备高度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能够随着业务的发展而不断优化与升级。
对此,在硬件和软件上都有深厚耕耘的华为云,在这次全联接大会上,发布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算力方面,华为云构建了多元算力、弹性、高效的AI原生的云基础设施。智能时代,模型参数已由百亿走向千亿、万亿,为满足AI算力爆炸性增长,满足高可靠、高效能的要求,为了进一步提升AI原生基础设施的效能,华为云推出新一代的AI原生云基础设施CloudMatrix,构建分布式对等全互联架构,实现了单体算力向矩阵算力的演进。
据张平安介绍,CloudMatrix将CPU、NPU、DPU、存储和内存等资源全部互联和池化,从单体算力向矩阵算力演进,构建一切可池化、一切皆对等、一切可组合的AI原生云基础设施,为客户提供澎湃的AI算力。
数据方面,为降低企业使用数据的难度,更高效地进行模型训练,华为云全面升级数据治理生产线DataArts,为客户提供面向AI、以知识为中心的数据底座,包括AI和大数据融合引擎、数据开发治理、知识服务和数智应用使能服务,让资源利用率和供数效率显著提升。
模型方面,企业应用场景的多样性,决定云平台必须构建起多模态、多尺寸的模型,实现场景与模型的最优匹配,满足企业对大模型经济性和专业性的需求。
今年6月,华为云发布盘古大模型5.0,具有十亿级、百亿级、千亿级和万亿级不同参数规格的模型,包含NLP、CV、多模态,以及预测大模型和科学计算等基础大模型,以及面向行业的行业大模型,和开箱即用的场景模型,满足企业的全业务场景需求。
面向AI时代的机遇和企业需求,华为云通过基础设施、数据底座、模型系列的构建,贴近企业需求,持续迭代的技术和产品,推动企业更快、更好地拥抱AI。
3、向华为学习如何用AI
实际上,华为自身也在积极践行AI与业务融合。以华为自己的话说,华为内部通过“人+AI”“事+AI”,将AI引入工作流程,大幅提升工作效率。
华为董事、质量流程IT总裁陶景文在大会上表示,AI是一场变革,企业要把AI变成一个真正能给业务带来价值的服务,一定要跟企业的流程、组织、IT、数据以及业务场景深度结合。
例如,在合同处理场景,华为通过数字化对象、过程和规则,实现了海量合同的高质量并行处理。此外,通过智能技术提取和比对多语种合同的关键要素,将风险处理时间从2小时缩短至仅需5分钟。
在研发场景,华为为超过11万名研发人员配备了开发助手,利用大型模型自动提取作业上下文信息,实现了代码的行级续写、函数生成、代码解释和注释功能。通过AI技术,每年采纳AI生成代码量达到700万行。
在制造场景,华为采用了多模型“系统工程”方法,结合决策式和生成式AI技术,显著提升了整体生产力,使得订单交付周期缩短了30%以上。
华为结合自身实践,总结了一套“三层五阶八步”方法论,三层分成了重新定义智能业务、AI开发与交付、持续运营智能应用,“五阶八步”就是从业务场景出发,沿着业务流程、组织,公司数据和AI应用指导业务如何一步步落地企业的AI。
陶景文强调,在实施智能化过程中,华为坚持场景驱动,解决企业海量、重复、复杂的高耗能问题。
从华为的经验看,建立AI原生思维,做好三件事,是企业真正从AI时代获得发展动力和优势的关键所在。
而软硬兼备的华为云,基于自身丰富的经验赋能产业,对推动企业业务与AI融合有非同一般的意义。
4、写在最后
对于企业管理团队来说,了解AI时代业务的新技术和新策略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践行AI原生的思维方能树立整体的系统性架构,不顾此失彼,也不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有对自身业务进行最细致分析,找到业务底层的逻辑,才能更好地服务业务,这才是企业拥抱AI应该拥有的逻辑。
*文中配图来自: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云掌财经公众号(ID:yzcjapp)
- 热股榜
-
代码/名称 现价 涨跌幅 加载中...